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廖福玲
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
这里是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的主要发祥地,在弘扬与传承中凝结成无形的价值观浸润人心;这里构建了一幅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美丽画卷,各类文化惠民场所及活动不断点亮城市乡村;这里各种文化品牌交相辉映、百花争艳的旅游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今日的江西赣州,头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的熠熠光环,坐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阳明文化四张文化名片,正大力弘扬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各种文化交相辉映的赣南优秀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以文铸魂凝神聚力
“大步走来喂是喂,朝前走呀么哟一哟……”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日前在赣州长征大剧院精彩上演,台下观众响起阵阵掌声。剧中主人公骡子的扮演者杨俊介绍,这部戏已经巡演近50场,每到一地都把长征精神渗透观众的心灵,激励大家再出发。
红色,是赣州的鲜明底色。这里是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十七棵信念树”“马前托孤”“八子参军”“死到阴间不反水”“腰缠万贯的讨米人”等红色经典在赣南大地广为传颂。
近年来,赣州紧紧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禀赋,创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深入实施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丰富的红色文化凝聚起砥砺前行、担当实干、奋斗追梦的磅礴力量。
用红色文化浸润城市发展。赣州强化红色传承,组建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完善重点红色资源名录,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推出多处“红色地标”。同时,赣州广泛开展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影视、参观红色展馆“五红”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感悟信仰力量,切实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宣传者、践行者。
城市的品质离不开文化涵养,文化的传承因创新而致远。作为建党周年献礼之作,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火爆朋友圈;今年春节期间,汇聚赣南采茶戏、非遗美食和民俗活动的短视频《赣州有戏》引爆全网,播放量超0万人次,点赞量超10万人次;福寿沟博物馆建成开馆,章贡区福寿沟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赣州的文化标识更加鲜明,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赣州在全省率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域展开工作,盘活老祠堂、老村部、闲置教学点、小广场等资源,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实现场地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聚壮大。目前,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完成全覆盖建设,共建成20个县级实践中心、个乡镇(街道)实践所、个村(社区)实践站、个延伸领域实践中心(所、站)。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社区,从学校到旅游景区,文明触角深植每个角落。
红色精神植根心中,“社区夜话”再续佳话。“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苏区时期的山歌传唱至今,唱出了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如今,承继苏区作风的“社区夜话”活动在赣州广泛开展。老旧小区如何改造,“门前三包”如何管理,文明养犬如何引导……干部群众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气氛轻松、和谐,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探讨中解决。“接地气,听民声,解难题,这样的夜话活动非常好。”广大群众纷纷点赞。
以文惠民好戏连台
5月20日,以“文化惠民感恩奋进”为主题的赣州文化惠民活动启动。此届文化惠民活动包含“红五月”“迎七一铭党恩”“庆丰收感党恩”“迎国庆颂祖国”等多个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将持续到今年12月。
把文化的种子向群众播撒,把专业的舞台向基层延伸。赣州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实践,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年起,赣州连续七年举办文化惠民周活动。各县(市、区)形成了以“永远的红土情”“客家神韵”为主线,“一县一品”为基础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本土文化保护,张扬文化自信,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家乡的炽热情怀。文化惠民活动已经成为赣州市民日常的期待。
年4月30日,市综合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赣州大剧院启用,东方歌舞团、中央歌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国乐大师方锦龙、杨丽萍“云南映象”、赖声川“上剧场”……名家名团纷至沓来,赣州高雅艺术展演开启了新的篇章。
今年6月25日,市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又一项目赣州市图书馆(新馆)试运行,儿童阅览室、赣南客家非遗主题图书馆、视障阅览室、城市书房……一个个崭新的阅读天地,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往打卡,共享“书香盛宴”。
近三年,赣州累计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80亿元,每万人平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平方米,比“十三五”初期增长40.3%。赣州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效,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提档升级,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推进24小时自助城市书屋、社区书吧、校园书吧及社区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建设,“书香赣州”全民阅读活动如火如荼。
不仅如此,农村的文化生活也火热起来。目前,赣州个乡镇设有综合文化站,%以上的行政村和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建有农家书屋个,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创新实施的“农家书屋+电商”工程,让农民的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有机融为一体。同时,扶持和培育了多支基层文化宣传队和超百个农民业余演出团体,常年送戏下乡、巡演各地。每年根据群众实际需求,为群众提供送戏下乡多场、放映电影5.4万多场次,指导帮助乡村每年自办文体活动多场次。
以文兴业开辟新天
“在方特东方欲晓乐园游玩,我印象最深的是‘致远·致远’项目,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祖国强大才有人民的幸福生活。没想到一个乐园能把红色故事讲得这么生动。”日前,广东游客陈先生感慨道。
旅游因文化益兴,文化因旅游弥彰。赣州一路文运昌盛、文脉绵延,在新时代扬优成势,将人文荟萃、俊采星驰的文化盛景,转化为文化旅游风生水起、蓬勃发展的壮阔长卷。近年来,赣州深化文旅融合,聚力传承创新,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统筹规划、精心布局。赣州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谋划文旅融合发展,健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编制《赣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年)》《赣州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赣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擘画了推进赣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围绕“一核三区三线一网”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赣州市积极探索、推行“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发展模式,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着力打造“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圣地”四张文化旅游特色牌,加快建设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世界客家文化传承体验地、阳明文化国际旅游胜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奠定基础。
让文化名片更加响亮、让旅游体验更加丰富。赣州积极发挥全媒体矩阵作用,加大文化旅游推介力度,常态化在央视、高铁、地铁、高速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全面投放赣州旅游宣传广告;创新实施“引客入赣”工程,打造了“江南宋城”+“初心路”“客家情”“阳明游”赣州精品旅游线路;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开启赣州海外旅游推广……
据统计,年,赣州红色旅游总人次同比年增长56.4%,同比年增长6.88%;红色旅游总收入同比年增长70.4%,同比年增长8.63%。红色旅游已逐渐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力支撑。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正引领赣州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激荡和凝聚起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磅礴伟力。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