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南安罗汉舞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正值新旧朝代交替,战争频繁,局势动荡。《大余县志》载:“兵荒至,里井空虚”“斗米千钱,道殣相望”,真实记载了该历史时期的悲惨情景。战争与饥饿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祈求社会安定和人丁兴旺的欲望日渐加深。南安罗汉舞就是在祈神求子这种精神支配下产生和形成的。
《大余南安罗汉舞》年剧照--观音坐莲《大余南安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是大余县仅有的春节期间的祈神求子民间传统舞蹈。大年初一先要举行请神的仪式,舞队穿好服装,带上道具来到关帝庙,由一老者向关帝爷供上三牲,插香点烛跪拜。献上一碗清水。将竹筷架起个十字在碗上,祈求消灾避邪和人丁兴旺。仪式毕,罗汉队和龙灯队、花灯队从关帝庙出来,在灯笼、旌旗引导下沿街行走,沿途的群众则烧香“迎神”。
《大余南安罗汉舞》年剧照--罗汉猴子交媾表演时先跳罗汉后舞龙。沿途各家备足鞭炮,四角鸣放,在硝烟弥漫中,《罗汉舞》开始表演,罗汉脚踏着祥云降到人间的。大头罗汉头罩面具,扮肥硕体态、大腹便便,隆起臀部,似孕妇状,走着老人步,跳着“捧腹”“捧臀”与猴子交媾等动作。之后罗汉“抖袋”播崽,小罗汉遍布人间,故有罗汉所到之处均人丁兴旺的说法。
《大余南安罗汉舞》年剧照--罗汉播种罗汉崽表演的基本动作,是来自民间儿童杂技。表现罗汉崽从天庭降到人间这段神话情节,运用了“打风车”、“倒立走”、“腾空翻”等单人动作及“双狗对爬”、“高车滴水”、“牛屎滚团”双人配合动作,突出罗汉崽生龙活虎、精灵好动的气质和性格。重叠组合的群体艺术造型是该舞的精彩及高潮部分,分“搭牌坊”、“观音坐莲”、“罗汉下井”、“骑马回朝”等人体重叠动作造型。形象逼真生动,既有古老宗教神话虚幻的意境,又有人间现实生活的情趣;场面既生动活泼热闹,又有和平宁静、庄严肃穆的空间感。
《大余南安罗汉舞》年剧照--罗汉下井罗汉舞的音乐伴奏是民间打击乐,采用大鼓、大锣、大钹各一面,小锣一面,伴奏形式较简单,有固定的节奏鼓点。一为“碎鼓”,一为“堂鼓”。“碎鼓”来自民间卖艺的“闹台”,属于快板鼓点,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堂鼓”是该舞运用较多,适合动作表演,声音坚实浑厚,给人古朴端庄的感觉。在力度上有张有弛,强弱变化得体,节奏运用疏密得当,情绪上有热烈与舒展、紧张与悠闲的对比。对丰富罗汉舞的艺术形象,起到了恰到好处的作用。
《大余南安罗汉舞》年剧照--牛屎滚团近几十年来,由于组织、传承等严重缺陷,《罗汉舞》濒临失传。年大余县文化馆为保护我县优秀民间艺术,投资10多万元复排《罗汉舞》,在表演程序上形成了先舞罗汉,后舞龙灯,同一场先后表演形式。
《大余南安罗汉舞》年剧照--骑马还朝年6月列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