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至年12月,江西省赣州市确定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获得国家调研组的高度评价,认为江西省赣州市的试点工作在同等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前面两期我们已经总结了工作方法和成果,这一期我们分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以及解决方案。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是“实战”能力参次不齐。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防人员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且多为兼职。在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考试取消前,已有部分人群通过了认证,但有较大部分没有从事心理服务的经验或缺乏专业化的培训,有能力开展实操的不多。
二是试点进展存在不平衡问题。试点工作推进存在县与县之间、县内各部门之间、县内各乡镇之间等不平衡问题。同时,在试点任务上也存在不平衡问题。特别是村级部分综治的心理服务点取消或调整了。
三是部分场所利用率不高。由于专业人员缺乏,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学校、乡镇和村(居)委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少数乡镇和村级社会心理服务阵地发挥作用不大。
四是公众的观念改变和认可难。目前,心理咨询业在赣州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一般心理间题、严重心理间题及心理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存在遇到心理问题不敢说、不能说、不愿说的现象,或并不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了问题习惯“憋在心里”。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文化程度和习俗等原因,偏见相对城市更重。
五是心理服务的成效很难立即显现。心理服务提前介入难和预防作用变数较大,特别是早期介入更困难,对于预防极端事件发生的变数多,有的人可能心理服务介入一直较好,但突然有某个刺激性因素介入就立即导致极端事件发生。
六是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规范和信息安全问题。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各类社会心理服务机构逐步增加,目前国家对社会上各类心理咨询机构资质、标准等缺乏准入,没有统一的界定和服务标准,机构质量和服务能力良莠不齐,涉及公众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随之而来。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方案
(一)开展总结评估。对各级各类心理服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并建立人才信息库,争取形成全市人才电子地图。市试点办将根据国家评估要求,委托第三方形式完成试点工作评估,年底前要召开试点总结会议。每月对各县(市、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督促。对各成员下发工作提示,共同推进试点任务实施和配合做好评估工作。统筹做好试点其他协调工作。
(二)持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一是完善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各县(市、区)依托基层综治中心或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年底前,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
二是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全市各高校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建立心理辅导室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并配备专兼职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面向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发生家庭变故或其他重点问题的学生家庭要开展一对一心理干预。学校心理咨询室要与当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医院精神科)建立协作,对于需要进一步评估或治疗的学生及时转到当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三是完善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单位要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评等心理健康服务,对发生家庭变故或其他重点问题的员工开展一对一心理干预。
四是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辖区%医院设立心理门诊,二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其医院至少40%的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
五是探索在全市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建设新型心理管理和服务体系,引导全市社会心理服务规范化发展,并实施市、县、乡、村四级平台贯通;实现数据共享,将全市的资源与力量整合起来,形成联动机制,面向各类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需要,通过线上平台向居民提供心理测评、心理科普、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服务,扩大心理服务覆盖面,方便有需要的人群及时获得帮助。
六是建立基层心理服务团队。各乡镇(街)结合实际建立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处理居民矛盾纠纷和普通心理问题。如遇到特殊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可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心理疏导。针对特殊人群、精神病人及家属,进行长期跟踪管理与评估。
(三)规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
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科普宣教。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以宣传折页、科普宣传栏、视频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教。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等“五进”活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面向单位内部干部职工开展经常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通过心理问卷(线上与线下)等多种形式开展辖区内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抑郁症、焦虑障碍、失眠、老年痴呆等相关指标调查。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校学生、城市居民、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90%、90%、70%、50%。
二是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规范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明确队伍职责任务,每年至少开展2次系统培训和演练。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规范建设和管理,提供7×24小时服务,每年至少对接线员开展2次系统培训。各地、各单位的心理服务热线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对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患者及其家属、隔离人员、抗疫工作人员等重点群体,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
三是加强各类群体心理健康服务。按照《赣州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社会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言行极端人员、信访重点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服务,并建立相关台帐。建立社会心理监测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公安、民政、司法、信访、残联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每年至少为系统内人员及工作对象举办1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根据需求提供心理健康或社会工作服务。
四是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机制。%的乡镇(街道)要建立健全由综治、卫健、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组成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联合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服务。年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达到4.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规律服药率达到60%以上,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到80%以上,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60%以上。
五是初步完成“客家人心理”课题研究。将心理健康服务与客家文化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项目及活动,如建立网上客家人论坛、开展线下客家人文化与心理讲座、研讨会等,以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式,普及心理常识的同时,了解客家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年年底前形成客家人心理调研初步报告。
六是开展特色项目。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将抑郁症、老年痴呆作为试点特色项目,做好组织实施。同时,针对当地亟待解决问题或结合当地需要,组织开展实施其他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