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倒数第一到全省第一
——赣州空气质量逆袭的秘密
工作人员在线抽查汽车尾气检测是否合规。
工地施工现场堆放的物料%进行防尘覆盖。
年上半年,赣州市空气质量持续下滑,PM2.5平均浓度高达47微克/立方米,年6月空气质量全省排名倒数第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痛定思痛,赣州市打出一场大气污染防治的翻身仗,今年1月,该市PM2.5月均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1.7%,空气质量全省排名并列第一;2月,PM2.5月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4.3%,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二;3月,PM2.5月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5.4%,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一。
从排名倒数第一到全省第一,赣州市走出了一条空气质量逆袭之路,他们有哪些经验做法,对全省又有哪些启示?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知耻而后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把手”推进蓝天保卫战
年7月13日上午,在省生态环境厅二楼的会议室里,一场约谈会正在召开,这次约谈的对象有两个,全部来自赣州市。因为PM2.5浓度连续3个月排名后十名,该市经开区、章贡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被约谈。
在人们印象中,赣州属于山区,空气质量一直不错,怎么会在去年上半年全省垫底?
对此,赣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袁建给出了4点大气污染防治“不一样的困难”:赣州正在进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全市共有0多家建筑工地,扬尘治理难度大;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近两年从60余万辆增长到80余万辆,机动车排气污染逐渐明显;赣州四周环山,以静稳天气为主,空气流通性差;联防联控体系不够健全,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常见。
面对“不一样的困难”和一再下降的空气质量,赣州市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把蓝天保卫战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纵向层面,市政府和中心城区所在的5个区政府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要求空气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横向层面,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工作进行分解,交由具体的职能部门负责,明确责任。市委、市政府还成立联合督察组,检查各地、各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履职尽责的情况,对执法不严、履职不力的进行通报,并跟踪督办整改。
同时,赣州市采取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的严格管控措施:实行大气污染防治“7×24”全天候巡查,对全市0多家建筑工地采取“休克疗法”和开复工验收制度,未达到防尘降尘要求的一律不准施工;渣土车全部实施公司化运作,全部安装GPS定位系统;重点开展混凝土、独立水泥粉磨、砖瓦窑三大行业工业废气专项整治行动……
“知耻而后勇,空气质量垫底后,赣州市对蓝天保卫战的认识明显提高,全市从上到下都动了起来,真正把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责任落到了实处。”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有关负责人说。
把脉开良方,聘请“环保管家”,“一竿子”插到底治理污染
“11时,当前光照开始增强,扩散条件较好,工地可施工,但要做好抑尘措施。当前数据较好,可适当减少洒水、雾炮频次,路面保湿不起尘即可,节约用水……”在赣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