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授权发布赣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复制链接]

1#
9月27日,吴忠琼同志代表中国共产*赣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解放思想牢记嘱托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中国共产*赣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年9月27日)吴忠琼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赣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赣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起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牢记嘱托,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市第五次*代会以来的工作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极其不易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打好攻坚战、同步奔小康,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开局良好,赣州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五年来,我们扎实推进振兴发展、争先进位,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各项目标任务较好完成。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连续四年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考评第一名。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全国百强城市第66位、前进35位,今年有望突破亿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缩小。赣州在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五年来,我们全力以赴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尽锐出战、精准施策,.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提前三年实现比年翻一番。五年民生支出亿元,年均增长18.4%。新(改、扩)建城乡学校个,实施医疗项目个,改造城市棚户区11.8万户,学位、床位、厕位、车位紧张等问题有效缓解,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赣南科技学院成为第一所市属本科院校,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君职业学院获批设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较短时间内实现病例清零和复工复产,连续19个月没有新增病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连续四届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连续六届获评“全国综治工作优秀市”,公众安全感稳居全省第一,政法满意度大幅提升。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壮大产业,“造血”功能明显增强。“两城两谷两带”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家居产业集群产值突破亿元,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近千亿元。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总数达家,增量和总量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由家增至家。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挂牌运行,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落户赣州。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赣南脐橙品牌价值稳居水果类区域品牌全国榜首,蔬菜产业成为新的富民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50%,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建成运营,赣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五年来,我们着力统筹城乡发展、补齐短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5.51%提高至55.31%。新设蓉江新区,赣县撤县设区,龙南撤县设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平方公里增加到平方公里,人口由万增加到近万。五区一体化发展、六个区域性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一环三联”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昌赣高铁开通,赣深高铁、兴泉铁路即将通车,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公里、增长66%,宁定、兴赣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增长40%,瑞金机场开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华能瑞金电厂二期、信丰电厂一期即将投产,西气东输三线开口供气,能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个,全南、上犹、崇义获全国表彰。建成“四好”农村路公里,实现村村通客车、通动力电、连4G网,组组通水泥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创造“赣州经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州模式”全国推广,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低质低效林改造取得实效,废弃稀土矿山历史遗留问题有效解决,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五年来,我们蹄疾步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政机构、农业农村、综合医改、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任务全面落实,一批改革经验成为全国典型,获评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五连冠”。“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突破,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全部组建,市本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1%,企业开办实现半天办结,43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深圳、广州、东莞等地深化合作,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开工建设。赣州国际陆港从无到有、实现爆发式增长,中欧(亚)班列开行量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赣深组合港正式运营,在全国首创“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新模式。黄金机场航空口岸临时开放。招大引强、招才引智成果显著,格力电器、威高集团等重大项目落户赣州,成立赣南苏区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建设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人才看好赣州、投资赣州。五年来,我们大力加强*的建设、强基固本,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坚持把*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到各项事业中。高质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史学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热爱*、跟*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创新“3+X”集中学习模式,建立“每月学习日”制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隆重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成立周年等系列活动。狠抓基层*建“三化”建设,*建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村村突破10万元。建立失实检举控告澄清正名、容错纠错机制,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显著提升。圆满完成县乡换届,一批年轻有为、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重要工作岗位。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基层减负成效明显。市县两级监委挂牌成立,高质量完成五届市委任期内巡察全覆盖。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全面彻底肃清苏荣案余毒和史文清、冷新生、马玉福、王四华等案件恶劣影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力支持人大、政协履职尽责。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大统战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管武装工作稳步提升,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群团、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干部、关工委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五年的奋斗成就振奋人心。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国家部委的对口支援、倾力帮扶,得益于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得益于各民主*派、工商联和无*派人士、驻市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赣州市委,向所有为赣州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赣州能够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在于全市上下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振兴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迈进新征程,我们要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大爱,把对总书记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奋斗之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把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走出有赣州特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过去五年,我们从实际出发理清思路、完善举措,尽锐出战抓脱贫、坚定不移抓产业、久久为功抓项目,推动赣南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迈进新征程,我们要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找准符合*中央要求、发展需要、群众期望的正确路径,解放思想大胆闯、紧盯目标放手干、聚焦问题攻坚拔,努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勇争先、创一流。必须把惠民生作为第一追求,以实际行动改善人民生活、赢得人民支持。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任何决策、干任何工作都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为振兴发展凝聚了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迈进新征程,我们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中央的好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团结带领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必须把强*建作为第一保障,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过去五年,我们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压紧压实管*治*责任,各级干部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全市上下攻坚克难、你追我赶,办成了一批载入史册的大事要事。迈进新征程,我们要把抓好*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好作风、好传统弘扬在新时代,形成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持续巩固风清气正、向上向好的政治生态。这些宝贵经验,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二、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阔步前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赣南的发展,先后2次亲临赣州视察指导,9次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推动《若干意见》等重大政策出台实施,反复强调“抓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和赣州视察,提出了“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这是做好赣州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今后五年,是赣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没有变。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也面临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挑战。从自身发展看,*中央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随着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深入实施,政策效应将叠加释放。我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国字号”平台众多的优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完全具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层次不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面临土地、人才、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统筹发展与安全任务艰巨。环顾四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切实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迈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步伐。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解放思想、改革攻坚、开放创新、担当实干,深入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科技创新赋能、深化改革开放、乡村全面振兴、城市能级提升、美丽赣州建设、提高民生品质、*建质量过硬“八大行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的建设各项工作,把赣州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开放高地、创业之州、区域中心、文化名城。“解放思想、改革攻坚、开放创新、担当实干”工作思路,是过去五年赣州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五年必须始终坚持的实践要求。解放思想,就是要坚决破除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凡事找文件的本本主义,遇事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以思想大解放引领事业大发展;改革攻坚,就是要坚决破除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直击改革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敢啃“硬骨头”、敢趟“深水区”、敢打“攻坚战”;开放创新,就是要坚决破除坐井观天、因循守旧的保守观念,走出去学习先进,请进来搞活市场,放开手脚闯新路,无中生有求突破;担当实干,就是要坚决破除纸上谈兵、只重牌子、不重实效的漂浮作风,打太极、踢皮球的避责思维,定了的事情雷厉风行抓落实,“能办不请示,不行要报告”,确保干一件成一件。我们要把这“十六字”工作思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走出一条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推进“三大战略”,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为赣州量身定制的重大支持政策,更是高站位的目标要求。我们要用好用活对口支援、部际联席会议等机制,在融入大湾区、建强副中心、建设示范区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实施“八大行动”,是未来赣州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全市工作的主抓手。我们要把“八大行动”项目化、清单化,建立台账、挂图作战,每年召开项目大会战流动现场会,推动赣州一年一变样、五年大跨越。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经济实力进位赶超。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向亿元迈进,在全国百强城市位次继续前移,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农业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开放水平全面提升。“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取得更大实效,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开放体系基本建成,形成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城乡环境美丽宜居。城镇化质量和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前列,赣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丽。——社会大局和谐平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风险防范化解、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公众安全感、政法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共同富裕基础更加坚实。目标催人奋进,使命重于泰山。我们一定要团结一心、砥砺奋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和人民的新业绩!三、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行动,打造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是赣州发展的突出短板。要始终坚持主攻工业,做强龙头、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活营销,挺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脊梁。(一)壮大更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紧扣倍增升级目标,研究出台新一轮产业扶持政策,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培育1个亿元、5个亿元和N个亿元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家居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定制转型,促进家具、家电、家装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家居制造之都和家居集散地。强化有色金属产业资源掌控,建设永磁变速器、永磁电机和硬质合金、电子级高纯金属材料生产基地,提升“中国稀金谷”建设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做强显示模组、印制线路板产业链条,构建“芯屏端网”集群发展格局。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女装、童装、牛仔、鞋服、织造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补齐面辅料市场、设计展销等短板,打造全国纺织服装优质智造基地。推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链条发展,壮大整车及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机电控、光伏组件等领域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培优扶强医药食品产业,做强“药品+医疗器械”双链条,做大粮油、畜禽等特色食品深加工和宠物经济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基地。鼓励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发展首位产业,支持会昌氟盐化工、上犹玻纤、瑞金电子电气及材料、寻乌通用设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区域协同、互相配套、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二)建设更具支撑力的园区平台。实施千亿园区培育计划,力争到5年,赣州经开区营收突破亿元,章贡、南康、信丰、龙南、赣州高新区5个开发区营收分别突破0亿元,各开发区在全国全省位次前移。推进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区调区,完善园区平台载体,继续抓好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深入推进节地增效,全面实施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优化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赋予开发区更多自主权,推进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绩效化考核,真正发挥开发区主平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三)培育更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持续优化精准服务,鼓励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等方式靠大联强、做大做强。抓好企业梯次培育,力争五年内引进培育百亿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各1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以上。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用好政企圆桌会议等机制,高效落实各项惠企政策,让企业在赣州顺心舒心安心发展。(四)发展更具带动力的数字经济。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力争到5年,培育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主动对接华为、中兴等头部企业,参与大湾区数字产业分工合作,加快龙南、信丰5G产业园建设。统筹整合数字经济产业和资源,做强“信创+网安”等特色产业,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应用等前沿产业,力争形成营收亿元的数字产业集群。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一)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建好用好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创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对接北上广深创新资源,争取更多国家级大院大所落户赣州。开展科技特派员精准帮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五年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位居全省前列。培育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在稀土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重点产业科技水平,在新一轮科技大潮中抢占一席之地。(二)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探索共建科创“飞地”。加快建设中国(赣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强赣州科技大市场,建医院,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设立各类创投基金,加大国家级孵化器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三)广泛汇聚创新人才。出台更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实施“苏区之光”“赣才回归”等人才计划,探索“周末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机制,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引培共享机制,创设特色产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学科设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和“赣州工匠”。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流动、激励机制,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创新有平台、发展有机遇、梦想能成真。五、大力实施深化改革开放行动,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改革开放是决定赣州未来的“关键一招”。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构建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一)改革束缚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高标准建设市场体系,提升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在开发区、旅游景区、乡镇等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推出硬招实招,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总结推广大余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经验,深化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等制度改革,全面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二)营造比肩大湾区的营商环境。按照“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要求,变“老区思维”为“湾区思维”,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打响“干就赣好”品牌,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深化“五型”政府建设,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进审批流程再造、“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全产业一链办”改革,推动更多高频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强化与沿海地区口岸通关合作,提升口岸通关效率。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完善营商环境监督机制,开展“小鬼难缠”“中梗阻”问题专项治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做到无事不受扰、办事不求人。(三)构建全方位融湾的开放格局。以赣深高铁开通为契机,在基础设施、开放平台、产业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大湾区紧密衔接,打造老区与湾区合作样板。加强与深圳、广州、东莞等大湾区城市合作,推动产业对接、平台共享、园区共建,主动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完善赣州国际陆港口岸功能,发展现代食品、汽车进口、肉类加工分拨、木材集散等临港经济,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打造内陆百万标箱大港。争取黄金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提升赣州综保区能级,抓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赣粤产业合作试验区南康和“三南”片区建设,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掀起全市大比拼的招商热潮。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发扬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的“五皮”精神,紧盯大湾区、长三角、闽东南等重点区域,尽锐出战招大引强、招才引智。聚焦“1+5+N”等特色优势产业,瞄准世界强、国内强,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等招商活动,创新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社会化招商、科技招商,引进更多行业头部企业和“”项目。发挥国有平台公司、产业引导基金作用,通过互相参股持股撬动资本、引入产业。六、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行动,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探索具有赣南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落实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毫不放松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富硒农产品开发,打响赣南富硒农产品品牌,全域创建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实施赣南脐橙品质品牌提升工程,坚持科技兴果,巩固黄龙病防治成果,打造世界级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坚定不移发展蔬菜产业,坚持扩面、提质、补链并举,调优品种、培育品牌,创建更多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中部地区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南方重要蔬菜集散地。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生猪、畜禽、茶叶等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圩镇建设为重点,完善道路、自来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健全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电商网点、文化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强化约束执行力,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形成舒朗有致的乡村空间。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化厕所革命,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强化农村建房管控,开展危旧空心房、超高超大房整治,提升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保护好传统村落和赣南乡村特色风貌。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打通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健全乡村消费配套,提振乡村消费。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整治高价彩礼、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七、大力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赣州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加快建成I型大城市。(一)昂起中心城区龙头。加快五区一体联动发展,理顺城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同城化,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力争到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人口达万。加快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桥梁等设施建设,建成“四纵六横”快速路网。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高标准建设蓉江新区、高铁新区和三江口片区,积极推进上犹撤县设区、信丰撤县设市,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圈。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塑造美丽城市天际线,让城市更加灵动秀美。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设施嵌入、功能融入、文化代入,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和生态、功能修复,进一步解决停车难、买菜难等问题,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强化特色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集中改造一批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城中村,彰显赣州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持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推进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赣州地域大、县市多,强市必强县,县兴则市兴。要推进瑞兴于“3+2”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一体化、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大上崇幸福产业示范区、信丰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协同发展,培育壮大瑞金、龙南副中心城市,打造赣深高铁经济带,推动河东片区融入海西经济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加大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各地争先进位、追赶跨越。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推进放权赋能、放手搞活,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农业大镇、文旅名镇。(三)繁荣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深入挖掘红色、宋城、客家、阳明等特色文化内涵,将文物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方特二期等标志性文旅项目,支持安远三百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余丫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石城创建国家温泉旅游度假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新建一批特色民宿和网红打卡地,打造一批精品线路,丰富景区业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要素,提升景区景点综合品质,把赣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施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推出承载赣州记忆、彰显赣州魅力的拳头文化产品,办好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等文化节会,打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扎实推进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信用债券发行、险资入赣、企业上市量质齐升、全省领先。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引进更多金融机构,做强地方法人机构,健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引进大型物流企业设立营运、仓储、分拨中心,建设高铁快运基地,发展冷链、智慧物流,形成现代集疏运体系。提升城市综合体、大型商超、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营运水平,引进国内外品牌连锁店,发展首店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办好家具博览会、服装节等重大节会活动,打造更多国家级特色化经贸交流展会,再现江南宋城“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辉煌。(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革命老区交通强国试点。加密铁路运输通道,开工建设瑞梅铁路、长赣高铁;优化高速公路网络,提升普通国省道结构和水平,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黄金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成瑞金机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通用机场;建成赣州港五云码头,实现赣江三级通航,推进赣粤运河前期工作,形成外联内畅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成信丰电厂二期,推进“赣闽联网”“特高压入赣”和赣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实现县县通长输管道天然气。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大中型水库、梅江等大型灌区建设,强化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保障,构建现代化赣南水网体系。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推进充电桩、物联网、大数据项目建设,形成支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八、大力实施美丽赣州建设行动,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赣州样板绿色生态是赣州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坚决抓好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五气”同治、“清河行动”和土壤修复治理,解决好群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