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西ldquo醉美乡村rdquo [复制链接]

1#

兴国县高兴镇高多村地处兴国县西北部,傍依国道与S省道,辖地面积19.7平方公里。全村7个村民小组,农户户,总人口人,其中精准扶贫户46户人。年,高多村以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乡村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以“千年古村、十里香樟、四季采摘”为主题的乡村游田园综合体逐步成型。年9月,高多村被评为“赣州市生态秀美乡村”。

开展村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发放垃圾分类回收桶个,实现农户全覆盖;添置装卸式垃圾箱25个,开展存量垃圾集中清理行动,引入社会监督,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集中、镇转运”的治理模式,生活垃圾收集率90%以上。

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成立了村级环卫保洁队伍,成立村民保洁理事会,每月组织1次以上全民环境整治活动,定期开展文明卫生户评比活动,激发村民参与清洁整治的积极性。

开展空心房整治及绿化亮化工程,全村拆除空心房1.6万㎡,立面改造房屋栋7.2万㎡,改建庭院围墙26户,打造精致庭院45户,种植油菜亩,改造臭水塘0.4万㎡,实施了引水入村和亮化、绿化和主干道拓宽、进户道硬化工程,改变村内脏、乱、差现象,使得村庄环境进一步好转,面貌焕然一新。

化资源规划整合,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

高多村历史悠久,依据保存完好的千年古祠堂、节孝牌坊、千年古樟群、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等丰富的“红、古、绿”三色旅游资源,结合乡村旅游,突出重点,着力提升核心区整体风貌。在原有基础上,提炼整合“山、水、田、文”等资源要素,将高多村规划建设成乡村游田园综合体,定位为“千年古村、十里香樟、四季采摘”。

围绕主题抓整合,以“墩本堂”为中心,建设钟绍京广场、村标、香樟文化园和改造墩本堂等古建筑,征地6.5亩新建旅游服务中心、民俗馆和文体广场及停车场,完善基础设施;

围绕河堤十里香樟林,建设了自行车道、游客漫步道、驿站、苏谷农业休闲餐厅、儿童娱乐设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依据千年老祠堂,老房立面风格改造客家艺术展示馆1栋,老祠堂维修改造古建筑3栋,完成40户精致庭院建设;

围绕“高多十景”,新建休闲场所平方米,自行骑行绿道8公里,鹅卵石人行道米,太阳能路灯盏,旅游公厕3座。

合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脱贫致富路径

高多村以发展蔬菜产业、特色种养等农产业为抓手,把扶贫工作与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着力发展农旅一体化生态观光农业,拓宽农民脱贫致富路径。

由兴国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投资余万元,完善了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水稻制种种植试验示范田余亩,解决了15人的就业问题;流转土地余亩,引进“果蓝多生态园”种植果树余亩,联结贫困户10户,解决村里富余劳动力15人;引进山东省苏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搭建温室大棚种植蔬果余亩,预计联结贫困户户,可提供就业岗位余个;结合原有的天成杨梅基地和盛贵农业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营造旅游休闲的良好生态环境。

此外,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对道路两旁及中心村庭院经济作物进行精致庭院的规划设计,逐步实现“一户一景、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富美高多。

推动乡风文明行动夯实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开展乡风文明行动,通过“三个抓实”引导广大群众遵纪守法、废除丧葬陋习、破除封建迷信,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抓实责任,大力推动乡风文明行动。成立了“乡风文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落实“乡风文明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村组干部各自职责,为“乡风文明行动”工作迅速有效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抓实宣传,营造乡风文明工作氛围。在主干道沿线、旅游景点、文化广场制作宣传标语,绘制墙体宣传画,发放乡风文明倡议书,大力宣传“乡村文明”工作。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兴国十二孝、传统美德、“身边好人谢有根”等为主题,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坚决抛弃陈规陋习,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弘扬社会正能量。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乡风文明—高兴青年在行动”活动,用实际行动美化村庄环境,倡导文明乡风。

抓实工作,确保乡风文明落到实处,在平安高多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农村普法工作,推进法制宣传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积极排查和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营造和谐邻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的良好风尚,摒弃赌博、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缠访闹访和各种封建迷信陋习。

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上下功夫: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同时积极发挥好村级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工程的作用,为群众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精准扶贫智志双扶上下功夫:结合帮扶干部、帮扶工作队的结对帮扶,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帮扶干部与农户一起打扫卫生,整治环境,贫困户家庭的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同时大力宣传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提升贫困户外在精神面貌的同时,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

编辑:江南

责编:云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