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故事·第16期
“客家酒堡”渔仔潭酒井的传说
龙南市桃江学校徐志鸣
在龙南市里仁镇新里村的酒堡,有一口古井,人称“酒井”。现在那井里的水依然清澈甘甜,但却没有酒味,据当地老人讲,它原来打上来却是水酒,这是为什么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在渔仔潭有一户人家,主人姓李名遇德,清道光年间在渔仔潭岸上修了一座围屋,围屋修好之后,院子内并没有水井,人们每天一早要到渔子潭河滩里取水。?“客家酒堡”渔子潭围
图:网络(作者不详)有一天,李家来了一个老和尚,衣裳褴褛,面黄肌瘦,看上去病怏怏的,手里拿着一个化斋的碗,靠在围屋大门呼呼大睡。李遇德出门办事,见一和尚靠着大门,顿时心生怜悯,他招呼家人将老和尚扶进屋里。只见老和尚刚坐下,便睁开眼睛,伸手指着李家墙壁下的几个坛子。李遇德忽然明白:“原来您是想喝水酒啊?”好客的李遇德连忙给他倒了满满一大碗水酒,叫他坐下慢慢喝。老和尚一连喝了三碗,连声说:“好酒,好酒!”酒过三巡,老和尚并不享用菜肴,转身出到大门口,打起坐来闭上双眼嘴里阿弥陀佛念念有词。李遇德见了招呼家人不要惊扰和尚念经,自己出去办事了。第二天,李遇德照例吩咐家人用酒招待老和尚。他叮嘱家人:“水酒要温热一点,不得怠慢老和尚。”只见老和尚凑近酒碗,用力吸了几口酒气,等水酒稍稍冷却,端起碗一饮而尽。老和尚一连向他们要了三大碗水酒喝。喝完酒,又去打坐念经。接下来的几天,老和尚每天都是如此,李家子孙有些不耐烦了,只是碍于李遇德的面子不敢吭声。第九天,李遇德外出办事,晌午未回。李家子孙见老和尚一连喝了几坛酒,再也忍不住胸中怒火,要把老和尚赶出去。老和尚见了这架势,不紧不慢地说:“喝你们几坛水有什么了不起。”言罢把碗一扔丢进院子左边的墙下,说道:“从这里挖下去,下面有取之不尽的酒。”李家子孙听了老和尚凿凿有词的话语,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便拿起锄头挖起来。刚挖几锄头,在场的人似乎闻到了一股酒香的味道。挖到一米深的时候,一股浓浓的酒味从地下飘出来,李家子孙惊呆了……?“客家酒堡”渔子潭围
图:网络(作者不详)酒井砌好以后,老和尚叫人拿来笔墨,写下小诗一首:日出佳酿整十担,不可多得不可贪。若能守得本份缘,酒井抵得金银山。写罢掷笔飘然而去。至此以后,李家子孙恪守家训,衣食无忧。附近的百姓和过往的客商络绎不绝到围屋买酒。有的客商还和李家协议,把李家水酒销往外地。遗憾的是几年以后的一天,李家的一位刘氏孙媳为了贪得两位客商的一块金元宝从酒井里多打了一桶酒,当她打上来一看,发现井里的酒全变成了水……这个传说启示后人做事不得有贪心,贪心必坏事。■“世界围屋之都”系列·渔仔潭围渔仔潭围,又称“客家酒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千米,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年—年)。流经围屋的濂江河在此形成了一口深潭,潭中鱼虾成群,于是人们称这里为渔子潭。渔子潭围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面积平方米,高三层,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龙南客家围屋中山水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围屋代表。渔仔潭围住房布局为“口”字形。中心为厅厦。围屋外墙和炮楼,均采用桐油、石灰夹卵石浇浆构成墙体。进三重门的围屋大门(正门)的门楣为半月形,外门页包有铁皮,二道为木门页,三道门五柱顶立。围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层高的炮楼,尤为壮观。住房均为三层楼房。大门右侧2间,左侧8间,右幢9间,左幢9间,后幢12间,地面住房40间。间围屋还有一门二进厅厦一幢,雕梁画栋,装饰工艺精湛。渔子潭围的走马廊尤为特别:大门一进,层层的走马廊相通。围内大坪里显露出的二层走马廊整齐美观。年3月,渔仔潭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摘自百度百科《渔仔潭围》词条
主办:江西省龙南市作家协会
文:徐志鸣
编辑:钟伟
审稿:凌利华
投稿邮箱:lnzhongw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