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无为寺塔
安远县的无为寺塔始建于宋绍圣四年(公元年),是赣州市也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宋代宝塔之一。无为寺塔坐落在安远县城西北角的无为公园内,历经多年风雨沧桑,依然岿然而立。
据安远县委宣传部的钟志泾介绍,无为寺塔是一座佛塔,因位于原来的无为寺后方而得名。唐长庆四年(公元年),安远县人在县城外建造了一座无为寺。宋代,佛教在赣南地区流传开来,信徒们开始修建佛寺和佛塔,一般有佛寺的地方都会有佛塔。
到了宋绍圣四年,安远县人杜监联合当时的七大望族一同集资,在无为寺后方修建了一座佛塔。当时人们并未为塔取名,而是沿用了寺名,称之为“无为寺塔”。这段众人合力修建古塔的历史被记载在了清同治版《安远县志》中,成为安远县人津津乐道的饭后闲谈。
然而,遗憾的是,无为寺后来遭到损毁,如今只有无为寺塔仍旧矗立在原地。上世纪80年代,安远县曾组织人力、财力对古塔进行全面维修,使得这座珍贵的古塔得以完好保存下来,今人得以一窥其风貌。
据悉,早在年,无为寺塔就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该塔又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巍巍古塔与周遭的现代文明结伴共生,历史的荣光也将继续传承下去。
大余嘉佑寺宋塔
嘉佑寺塔位于大余县城的东狮岭上,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嘉佑寺中的嘉佑塔是县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塔,有唐代风格,也是不成熟的宋塔。
每天傍晚就是嘉佑寺内的高僧颂经的时间,声音之洪亮使得就算身处于山脚的牡丹亭公园也能听得一清二楚,可谓铿锵有力。
静坐在寺内,闭眼倾听耳畔传来的木鱼声,感受清风似有似无地吹在身上,吃一次寺内用心制作的素宴,感觉心灵都被净化了。
定南巽塔
巽塔建于明崇祯十年,位于定南县老城乡三台山上,结构为条石结构,空筒式。八角七层楼阁式塔,高15米,底层西北向辟门,门上石刻横书“青云峰”三字,叠涩出檐。知县钏大成、教谕方立倡建,是有名的风水塔。
赣州慈云塔
慈云塔又名舍利塔,位于赣州市旧城区东南、厚德路东段文庙之左,为古代慈云寺之附属建筑物,是一座典型的宋代高层楼阁式砖塔,为赣南古塔中的佳作。该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塔原高42米,现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级,塔中心空。据考证,该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该塔因原来位于慈云寺内,故名“慈云塔”。
慈云塔为楼阁式塔,其结构为穿腹绕平座而上。塔身外缘原有木构的飞檐回廊,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遭雷击而焚毁,现仅存回廊部分。塔身为青砖结构,平面为正六边形,塔身为9层,各层之间用砖叠涩出檐,并用砖雕饰成梁柱和斗拱。塔顶部安放有莲苞、铁形塔刹。
慈云塔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古塔,并且是有确切纪年可考的珍稀宋塔。年,列为江西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翠浪塔
翠浪塔位于赣州市老城区与章江新区和西城区接合部的章江西岸杨梅渡公园山顶上,与赣州古城的风水塔——玉虹塔相呼应。塔名源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吟咏赣州的诗句“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该塔规划设计为仿宋塔建筑风格,塔体八面,高9层,基座高3.2米,塔身高69.69米,总高度为72.89米。该建筑将采用仿古建筑材料和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力求古今合璧,兼收并蓄。塔身主体为钢混结构,外观为仿宋砖木结构,塔梯采用“壁内折上式”(即在塔壁内环旋折上),外观色彩将以红、青两种色调为主。在塔上可俯瞰整个新、老赣州城并眺望周边的青山绿水。
赣州和谐钟塔
赣州玉虹塔
赣州玉虹塔为明代万历年间(—年)赣州都御使谢杰所建,目的是禳压章贡两江的水患,以保佑赣州城的平安。现位于赣州大桥旁。塔下旧时有玉虹桥,塔因桥而得名,又因塔身粉有白灰,故俗称白塔。年5月,在玉虹塔的地宫中,出土了一只重达76.5公斤的特大铁元宝,铁元宝是玉虹塔的镇塔之宝,上面铭铸有“双流砥柱”四个大字。
此塔六面九级,青砖塔身,底部设有红石须弥座,高30米。此塔结构为壁内折上式,外墙采光窗与内外壁之中的梯道巧妙地相互对应,便于采光,不失为明代砖塔的佳作。底层门是封闭的,无法登爬。也没在塔砖上发现“万历宝塔”之铭文。塔檐也伸出不多。
会昌龙光宝塔
龙光塔,又称龙光宝塔,坐落于会昌县城西郊之贡江西岸,是会昌城最高的古建筑。龙光塔始建于明天启四年(年),由时任会昌知县的梁弘建(今广西人)创建。奠基兴建正值明末,大明王朝已是朝政腐败,人心涣散,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奠基后仅建两层而罢。明代两百多年间,会昌人由科举考取“进士”者居然出现了空白。直到康熙元年(年),从会昌城的文脉昌盛和多出人才的风水地理角度考虑,士民们强烈要求续建龙光塔。善于采纳百姓呼声的时任知县王志鳌(今云南昭通人),从市民的热切期盼和呼声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动力,他果敢地从县衙历年军库银中拿出三百两银子,在地方绅士的支持下开始续建。但不久又因财力不继,续建两层后又被迫停下来。到康熙二十年(年),会昌在这一时期迁入了大量的人口,农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商品交易活动日趋活跃,再次呈现繁荣景象,会昌士民不失时机地再一次把续建龙光塔的事宜提到了重要议程。在官府、时任会昌知县柴煌(今浙江杭州人)和地方绅士的支持下,从康熙二十年夏(年)动工,到翌年终于“合尖告竣”,大功告成。
南康文峰塔
南康文峰塔位于南康东山公园内,据南康县志记载:“东山盘回突起与二南山相对,章江绕出其西,原有东山寺,寺有古塔,为一邑文笔峰,塔前有女贞树,宋刘源亨手植”。这是东山与园林活动有关的最早记载,东山寺内古塔又称文峰塔,是协调当地一城一地自然地形和空间布局的特殊类型建筑,曾被认为与当地教育、文风、人才的兴盛有密切的关系。此塔建于宋太宗端拱元年(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年)四月二十日夜半倒塌,算来距今已有多年,历世近年,是南康重要的文化古迹。
年,当时的南康市委、市政府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决定通过社会筹资的方法重建文峰塔,并于年10月建成。整座古塔按宋代楼阁式古塔设计,九层层面,加上塔刹(顶部结构),总高66.66米,主体为钢混结构,外部为仿古装饰。南康东山公园千年古塔重建后,雄峙江边,成为南康市的一个显著标志和重要的人文景观。
南康鲤山塔
鲤山塔,又名鲤山水口塔,位于南康市的旭山公园内。据“史书”记载,鲤山塔始建于明代建元期间,当时称之为鲤山水口塔。因当时此地名胜古迹甚多,且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素称“衣冠文物之名区,财赋舟车之会都”。
年鲤山水口塔毁于文革时期,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号角中,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民众愿望,着手筹建鲤山水口塔,于竣工,更名为鲤山塔。新塔的外观分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高69.6米,按八面九层十八形。新建之塔,四周刻有唐诗宋词、东方宝塔大全图以及新奇各样的图案,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宁都水口塔
宁都水口塔又名“风水塔”,因宁都素称“文乡诗国”,又称“文风塔”。它位于宁都县城南外一公里的梅江之滨,塔南有佛都永宁寺殿堂。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该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壬辰年(公元年)。由知县莫应奎兴建。清乾隆二十六年飓风折顶,乾隆四十三年修整,年重修。
塔内铸有真武大帝神像,意在塔有真武大帝镇守,保风调雨顺、太平昌盛、荫福万家,有风水宝塔之美誉。塔身八面重檐,乾隆四十三年修后为七层高三十九米。塔身由外壁、内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内廊中有阶梯可通上下各层,塔心的东南西北各设一门,塔心室内与内廊相通,外壁也设四门供游人登高的各塔室都不相同,二层以上设有塔门,虚实相通,从底层南向塔门沿级再逐级上顶层,上下可不重路,可谓曲折回环如入迷宫。
瑞金龙珠塔
瑞金龙珠塔俗称白塔,坐落于瑞金市区西南方向约米之绵江河畔,该处因塔建寺,因寺而设地名,“塔下寺”这一历史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龙珠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壬寅年(年),清代道光十八年(年)西关杨氏捐资重修,一九三四年再次维修,并以塔为中心辟建犁庭公园。该塔为九级六面,壁内折上式,可沿阶梯至塔顶;塔高34米,底层外围39.4米,内径2.85米,墙厚4.38米;顶层墙厚2.73米,内径1.75米;为砖石结构,内外石灰粉刷;塔基六角处用小抹角柱础;第一级有三门可入塔内,第二级起,内层各级均铺有楼梁楼板,设有门、壁龛;每级外层均有门、窗洞,可资登眺;登临古塔,眺望莽莽笔架山,俯视滔滔绵江水,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登塔观光者络绛不绝。
古塔历经沧桑,遭受百年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绵江河畔;除外壳出檐部分长有青草、灌木,塔檐回旋阶梯局部脱落损坏,塔内所置石碑及各层楼梁楼板被人拆毁,塔刹宝葫芦顶部缺失外,整座塔体基本完好。
上犹文兴塔
上犹文兴塔,又名黑塔、南山塔,在县城东南2公里的山顶上。明代永乐(-)年间知县吴谦为兴文风、障水口,令乡绅胡于谦募捐建造。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城宝福院宋塔
宝福院宋塔位于石城县城东南的宝福院后,紧临琴江河,塔影江心是古代琴江八景之一。宝塔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元年,落成于大观四年(年)。是一座楼阁式佛塔,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建筑面积.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
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塔砖多有“崇宁壬年”,“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两次维修。年被国务院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北宋古塔之一。
信丰大圣寺塔
大圣寺塔,位于信丰县城内。建于北宋时期,为平面六角形九级楼阁式砖塔,大圣寺塔九层十八级,重修后高66.45米,史称“凌霄绝顶,通省无以伦比”,为江南现存最高宋塔,堪称“江南第一塔”。
大圣寺塔为九级六面楼阁式砖塔,穿壁平座,塔内楼共17层,有明暗层之分。每级设有平座、檐、廊、栏杆、砖叠涩出檐,檐下为砖砌额坊,各层辟有真假门各三个。塔身各角为八棱柱。塔内有藻井并绘有彩绘,塔顶为坊,塔刹由覆盆、相轮、宝珠等组成。塔座占地90平方米,年和年国家文物局曾2次来县考察,第一次取下木雕像一尊,铜钱数枚,一为“开元”一为“大观”。
兴国文溪塔
文溪塔位于兴国县高兴镇文溪村南山上,距县城约二公里,是兴国县城北郊一处标志性古建筑。
文溪塔县志记载为“文峰塔”,建于清乾隆六年(),由文溪村的妙明寺倡建,六角五层楼阁式塔,砖结构。通心式,高约二十米,底层不设门,二层始各面设券门,塔顶有红石碑。塔内原有石碑两块,高约一米,宽约三十厘米。
文溪塔有一传说,兴国县的北河,从覆笥山发源,经崇贤、高兴流到文溪,象一条玉带缠绕在文溪村前,每年春夏都泛滥成灾,村民烦恼不已。有一年,村口妙明寺路过一白须飘飘老者,来庙里讨水喝。妙明寺僧人很客气地奉上香茶,陈果列肴。不料老者一喝茶,啐了一口,叹道:“茶乃好茶,水非好水。”寺僧不解,以为自己招待不周,慌忙向老者道歉。老者莞尔一笑又说:“人乃好人,水有妖氛。”僧人见老者话里藏锋,知其不是凡人,急向其叩头请教。这老者乃风水祖师杨救贫,路过文溪村,见这里山川秀丽,河水清漪,只可惜河妖作怪,搅得百姓不得安宁,不禁喟叹。杨救贫见寺僧心诚,便遥指村头山岗说:“峰上起峰,清妖平氛,塔上竖塔,文星照耀。”说罢飘然而去。原来文溪河里蛟龙成精,经常堵河成患,祸害百姓。但如果在村口建塔,即可将蛟龙压得河底,无法翻身作怪。寺僧将杨救贫的话紧记于心,在村里倡议建塔。一年塔成后,从此果然风平浪静,村里生活日渐富庶,村民家家供子弟读书,文风蔚然。
兴国朱华塔
朱华塔历经千年
兴国县城西南约三公里的埠头乡程水村横石岗上,矗立着一座古塔,扼县城水口,平固江流经塔下,是典型的文峰塔。因此明知县卢柱《朱华塔记》中记载,“西南为朱,近太华之居方”,故名朱华,流传下来,当地人便称之为“朱华塔”。
朱华塔始建于唐末,据《赣州府志》记载兴国朱华塔记:“(唐)大顺间,土人请于西山、横石竖塔,补缺障空,大光宫……元润塔夷于横石,明兴塔废于西。”
历经千年的风吹日晒,朱华塔虽然不复当年的风采,但仍旧可通过其建造布局、细节依稀可辨建造之初的那份虔诚与精妙。
现在我们所见的朱华塔,有两个门,塔正门朝向西面,门楣上方,横嵌“朱华宝塔”石碑,左书“皇明嘉靖二十九年岁次庚戌五月二十七吉日立知县卢宁鼎建”,右书“施士沙龙钟世清”;背面门楣上方嵌着“横石宝塔”石碑,左右款式与正门相同。只是塔碑铭文相异:文峰永镇,云路高登。祯祥骈集,福寿康宁。儿孙荣显,家宝和平、八方照耀,百世其兴。
独一无二方形塔心柱
这座塔是楼阁式砖塔,壁内折上式,七级八面,高达26米,底层每边长2.4米,从建造规模来说,并不算小。仔细观察,朱华塔的颜色层次分明,基座由红石条块砌成,平面呈八角形,直径6.5米,底层边长2.3米,顶层每边长1.9米,直径近5米。塔身是青砖结构,砖叠涩出檐,弧檐八角起翘,各层各面塔窗与佛像相间,上下错置,各层高度从下至上依次递减。底层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开了一扇门,有简单的砖制斗拱,柱额等仿木构件。
不同于简单的古塔,朱华塔在建造之初颇具匠心,它的底层外围有六尊石像,除顶层之外,每层还有四尊石像,塔外壁及塔心柱共置佛像三十四尊(其中十五尊保存完好),造型逼真,形态各异,为国内少见。
看过了塔面的精巧,塔内的设计同样花了心思。进入塔内,便可看到螺旋式的石级通往塔顶,每层都设有正方形的塔心柱,间隔着,嵌有碑记或者石像。方形塔心柱——这样的设计,在全国同类塔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风水祖师亲选塔址
相传朱华塔是由中国古代风水祖师杨筠松选址,其嫡传弟子曾文山亲自建造而成。唐朝末年,兴国是属于赣县管辖之地,杨筠松走遍了大江南北,唯独发现这里是块罕见的风水宝地。但以他的专业眼光来看,只有一点缺陷,需要用风水术稍作点化,在城邑水口建塔,可倡文风。
但是此时的杨筠松已步入晚年,如果仅凭其一人之力,可能无法完成,后来他在兴国收下了曾文山、刘江东、黄妙应等人为徒,将自己的积累悉数传授之后,便将这一心愿托付给弟子。由他们在已经选定的地方,亲自修建起一座文峰塔,即现在的朱华塔。
据说此后,周边地区果然风调雨顺,人才辈出。朱华塔之所以历经千年不毁,很大原因便是因为当地的乡绅百姓对这座塔的敬畏,乐此不疲地自发捐赠修复朱华塔。明朝嘉靖年间,时任兴国知县的卢宁为朱华塔所作的记,详细表述了朱华塔的风水功能,同时记录了一次修复过程。
当时,他作为兴国县的地方行政长官,如果答应乡绅们筹资建塔,怕落得“讪道而伸术,远人而听神,将启天下之弃周孔而宗郭璞者”的嫌疑,何况他也认为建塔只是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但是地方乡绅百姓的请求太过强烈,竟把一县之长推到了“许之不可,禁之不能”的两难境地,最后只能顺水推舟,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将朱华塔重新修复。
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朱华塔的历史价值高,年11月,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后来遭遇雷击和人祸,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导致整座朱华塔破败不堪,塔内佛像、铭文砖等抢盗严重,令人心痛,年冬,江西省文化厅拨款重修。年11月,兴国县文广部门投入59万元对朱华塔进行全面维修,对腰檐、塔顶翘角等进行修复、加固,同时恢复古塔的青砖原貌。为避免塔体遭受雷击,当地气象部门还为该塔增设防雷设施。据有关方面专家介绍,朱华塔外圆内方的结构,在我省独此一座,其独特的造型结构以及精湛的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因古塔历经多年风雨,基座出现残缺,外壁青砖风化严重,塔体内出现裂缝,塔内壁更是有多处涂鸦。
于都重光宝塔
重光宝塔旧名“慧明院塔”,位于始建于宋至和二年(年),后几经重修。明嘉靖十三年(年)重修,更名“重光宝塔”,素有“雩都文峰”之称,备受民间爱护。
文革时被毁,年全县人民自发捐资移址重建。现宝塔高55.26米,塔型八面朔风,塔身七级重檐,每级设游廊;塔单层设子、午、卯、酉、四大正门。双层设乾、坤、艮、巽四大隅门,塔刹四级铸铁,塔胎呈八角形,直径12米,塔体框架砖混结构,外砌青砖,着色调和,仿宋风格,蔚为壮观。涛涛贡江蜿蜓飘流而过,岗峦耸翠,群山竞秀,左迎右顾,前拱后揖。年10月16日-18日傍晚,红三军团共人在老重光宝塔脚下和县城南门、罗坳孟口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