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气
温度:5℃~3℃晴
风力:东北风级
PM.5:8空气质量指数:49优要闻●赣州市召开第五届“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表彰大会●《赣州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发布●赣州市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获全省设区市第一名赣州市召开第五届“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表彰大会
6月日,赣州市召开第五届“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表彰大会,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省科协主席史可,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唐舒龙出席并讲话。市领导李文信主持,市领导蓝赟出席。
会议对赣州市第五届“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及提名奖获得者进行表彰,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廖伍平等获奖科技工作者代表作发言。
史可向全体获表彰的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市科技事业发展和科协工作取得的成绩,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主力军作用,立足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聚焦“三大战略”,突出“六大主攻方向”,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唐舒龙要求,全市科协组织和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和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要聚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局担当作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不断增强招才引智实效,凝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建*00周年。《赣州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发布一、“三大战略”推进行动
.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积极争取在产业发展、开放合作、营商环境、人才交流、公共服务等方面,推动赣州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
.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落实好对口支援等机制,争取召开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江西省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推进会等会议,争取国家出台《赣州市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筹办0年瑞兴于“3+”经济振兴试验区产业合作推介会。
3.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六个区域性中心”,持续推进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发展,完善提升“一核五区”区域发展格局,增强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
4.精简办事环节,压缩办理时限,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我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9个重点领域54项任务清单落地见效。
5.全面梳理各地、各部门(单位)本级制定出台的惠企政策,编印《赣州市惠企政策服务事项办事指南》。
6.开展“六减一增”(减环节、减材料、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减费用、增强透明度等)专项提升行动。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网上办事全过程监控。建设好“数字政务”平台,建设“赣服通”赣州分厅4.0平台,汇聚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强化数据资源共享应用。
7.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做好分时段交易用户表计的时段调整设置,准确结算交易客户电量电费,按时支付交易相关费用。三、助企兴业行动
8.落实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有关政策,深入工业企业开展税收、土地、人力、水电、环保等全要素生产成本调研,对照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市相关标准,研究制定我市相关政策。
9.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围绕“+5+N”产业链推进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共享智能家具零部件中心、华赣共享喷涂中心等产业链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南康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推进我市现代家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市工业企业产品信息对接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产品查询和对接功能。
0.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深入了解掌握民营企业当前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及希望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督促落实有关纾困惠企政策,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办好“粤企入赣”“大湾区企业家赣南行”等活动,对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及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开展技术、人才、产融、产销等对接。
.开展企业梯次培育,遴选0家左右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领航企业、具有关键作用的零部件配套企业。
3.开展全市工业园区批而未用及闲置土地清理专项行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建设标准厂房,提高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品质。
4.实施科技创新攻关,遴选实施个左右重大科技研发专项。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引进、建设“中字头”“国字号”科研创新、检测设计平台。
5.落实人才津贴、住房补贴、个税奖补等人才支持政策,做好子女入学、机场绿色通道等人才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四、消费惠民行动
6.出台支持“首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助力消费升级。扩大社区蔬菜便利店建设覆盖面,解决社区居民“就近买菜难”问题。
7.发挥电商促消费作用,组织开展直播带货、“赣品网上行”等系列网络营销活动,推动农产品出村上行。
8.争当*史学习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积极争取中宣部扩大享受免费开放红色景区的资金补助范围,激活红色资源优势。
9.补齐“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短板,推出赣州“初心路”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红色旅游新体验。
0.重要节庆期间,对学生、教师、医护人员等群体推出景区免门票、打折优惠或其他旅游惠民让利举措。
.提升劳动力职业技能,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帮助解决就业创业难题。
.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力度,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3.制定完善各项政策的具体办法,确保政策连续性,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动态监测,做到特殊群体应保尽保,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加强产业就业帮扶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推进消费扶贫,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
4.做强做优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乡村产业兴旺。
5.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品质与等级提升工程、国省道升级改造和县乡道改造工程。
6.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补齐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短板。
7.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巩固提升,解决一批水量不足、水质不稳定、供水工程设施运行管护不到位等问题。
8.实现全市农网基本实现稳定可靠供电服务,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网供电可靠率稳步提高。
9.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遏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
30.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校园周边、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保护群众交通出行安全。
六、城市品质与功能提升行动
3.协调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加快办理我市相关县西二线、西三线开口供气,争取尽快实现“县县通管道气”。
3.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建设,解决防洪薄弱环节。
33.系统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加强城市内涝治理,提升排水防涝能力。
34.实施棚户区改造,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抓好安置住房逾期交付问题专项整治。
35.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抓好纳入年度计划的老旧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目标任务完成,鼓励符合条件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着力解决群众“上楼难”问题。
36.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规划、设计、建设及消防等方面行为,解决商品房建筑、安装、验收、交房、物业管理等过程中的信访矛盾纠纷。
37.开展通信线缆、电线集中专项整治,使中心城区通信线缆、电线更加整齐有序,提升市容市貌,为市民群众营造良好居住生活环境。
38.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新增临时停车场(路段)和临停泊位,缓解城区停车难的问题。启动公共场所无障碍停车位设置。加快“智慧停车”建设,建立城市停车管理平台,盘活城市停车资源,对公共停车场进行统一管理,利用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解决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问题。
39.新开辟或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开通各县(市、区)至赣州中心城区定制客运,解决不同旅客出行需求。
七、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行动
40.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建设,年内建成一批标志性项目。
4.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4.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新(改、扩)建一批护理型养老院或综合福利院,实现全市特困失能老年人集中供养全覆盖。
43.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
44.推进城乡学校建设,增加城区教育资源容量,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班额标准化,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45.规范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年内实现中小学课后服务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00%覆盖,解决“四点半”难题。
46.制定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长效机制,合理确定市属高中及中心城区学校从县域学校选调教师的比例,研究原籍应往届毕业生报考教师岗位的优惠政策。
47.加快建设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掌上医疗平台”,在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施CT、核磁共振等检测结果互认制度,畅通医疗信息共享通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八、英烈家属及特殊群体关爱行动
48.落实烈士遗属优待优抚政策,按照现役军人子女的教育优待政策优先安排烈士子女入学(入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替烈士看爹娘、为烈属办实事”等英烈关爱行动,让烈士亲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9.建立完善对烈属常态化信息采集、信息核查、信息维护、走访慰问等工作机制,精准掌握烈属的生活现状,及时帮助解决烈属的生活困难等问题。
50.梳理现行的涉及退役军人的政策措施、办事流程等,形成“明白卡”“政策包”发放,方便退役军人办事。
5.研究制定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设退役军人创业基地或孵化园,建立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才库,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或帮助困难退役军人解决实际问题。
5.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方便残疾人办事。
53.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数字乡村建设,实施“亲情连线”行动,搭建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儿童老人联系交流平台。
九、群众“微心愿”实现行动
54.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用好“”政务服务热线,开通“我为群众办实事”专属通道,加强热线诉求办理、转办、督办力度,提高为民办实事的成效。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网上云平台问题转办督办。
55.建立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即转即办机制,对征集的问题,通过“”政务服务热线或其他渠道即转即办、立行立改,实行销号管理。
56.深化岗位建功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员先锋岗、责任区,推行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引导单位基层*组织与村(社区)*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在职*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
十、社会和谐稳定和安全保障行动
57.建成全市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
58.排查梳理交办一批信访积案,特别是国家、省交办的重点重复信访案件,推动解决一批历史遗留的,有一定合理诉求的突出信访问题,督促责任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分类化解的原则,统筹推进解决涉及房屋质量、办证、规划、物业管理以及退役军人、教师待遇的信访问题。
59.开展涉民生专项执行行动,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
60.抓好乡村治理,推进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6.持续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加快“雪亮工程”“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开展农村赌博等社会治安专项整治,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感。
6.完善综合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满足救灾应急需求,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赣州市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获全省设区市第一名
近日,江西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00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情况,赣州市垃圾分类工作成绩突出,考核获全省设区市第一名。同时,在各县(市)垃圾分类工作全省考核排名中,我市寻乌县、全南县、石城县、大余县跻身前十。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我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集中精力抓好宣传教育培训,构建环卫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作业体系,补齐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短板等方面工作,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前后端”同时发力,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赣州中心城区*政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在0个居民生活小区和个街道办事处开展了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08年6月,赣州中心城区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围绕“到05年,在市中心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基本覆盖”这一目标,我市从硬件着手,全力加快了各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一方面,积极推进垃圾处置终端设施建设。截至目前,赣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正式运行;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项目已投入使用;市中心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场及弃土场已开工建设,力争今年0月底前建成投产;赣州经开区、章贡区大件垃圾破拆处理中心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加快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我市对示范建设厨余垃圾处理技术路径进行了调研和明确,将在中心城区建设7座就地化、小型化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示范指导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补齐短板,市中心城区公共机构、试点片区(小区)确保在今年底前真正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同时,市商务部门指导可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回收网点,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家电及电器电子产品进行回收。09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绿色回收,废旧物资积分兑换”活动,推动可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社区、进小区、进机关、进学校,使可回收物应收尽收,推进环卫收运系统与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衔接,切实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效率,进而推动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垃圾分类,舆论先行。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中,我市积极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出台了赣州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方案,市城管部门联合赣南日报社等媒体,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影响面广、市民参与度高的主题宣传活动。赣南日报全媒体开设“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专栏,“两微一端”融媒体矩阵定期发布信息和科普内容。
垃圾分类,从小抓起。我市还积极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市教育部门制定了全市中小学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纳入地理、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开展了“争做环保小使者,垃圾分类我先行”“倡导垃圾分类,争做环保小卫士”“垃圾不落地,赣州更美丽”等主题实践活动,从知、信、行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回收的必要性、重要性,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垃圾减量、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
此外,我市还注重示范引领,扎实推进了公共机构和居民示范片区(小区)建设。为推动市中心城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我市着力把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打造成公共机构示范样板,将示范样板的制度建设、设施配置、操作流程等做法向全市公共机构推广。
新闻来源:赣南日报、客家新闻网
有品有料就做不同
创造有品质的内容
提供有看点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