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文地理赣州系列之4赣州老城是唐城还是宋 [复制链接]

1#

赣州,历史悠久,文明古远。年1月,赣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录。

赣州老城,北至章贡江,南至红旗大道,西至环城路,东至东河大桥,面积3.22平方公里。自西晋后,历为郡、州、军、路、道、府治所。

现在,对赣州城的历史定位,一般都说赣州是宋城。对这种定位,该怎么看呢?

一、赣州城的发展史

赣州的行政沿革和城市建设,最早可上溯至秦汉。

当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江西设了2个县:一是番县,即现在的鄱阳县,一是南壄县,就是现在的南康县。

公元前年,汉朝设立豫章郡,大概就是现在江西的全境,下设18个古县,现在的赣州有3个:南壄、赣、雩都。

南壄县和赣县可以看成是与赣州最有关系的源头吧。而汉代赣县的县城,在今赣州经开区蟠龙镇至南康三江乡的章江岸边,呆了年。

年(西晋太康末年),位于章江岸边的赣州城被洪水冲毁,城址就搬迁到章贡两江合流后的赣江东岸,就在章贡区水东镇的虎岗一带,名葛姥城。这是第一次搬迁。呆了60年。

年(东晋永和五年),南康郡守高琰始筑土城于章、贡二两江合流处,这是最早的赣州府城,也是今日赣州城的位置。这是第二次搬迁。呆了62年。

年(东晋义熙七年),赣州城被农民军的兵火焚毁,搬迁到水东的七里镇一带。这是第三次搬迁,呆了年。

年(南朝梁承圣元年),南康郡治又搬回到章贡两江合流处,这是第四次搬迁。从此至今,赣州城的城址固定了下来,一直相沿为州、府治及行署、专署所在地。所以,赣州的历史从高琰筑城算起,有年了。从年算起,也历时年了。

但是,要说赣州老城现在的历史定位,还不能从年、从年算起,因为说现在某座城市是哪个年代的城市,一要看它的始建年代,还要看现在这座城市的历史遗存。就现在赣州老城的情况来看,东晋高琰时期、南朝时期的城市框架轮廓、街道肌理、城墙建筑毕竟见不着了。

二、赣州是一座唐城

但是,赣州即使不是一座东晋之城、南朝之城,也应该一座唐城。

在唐朝末年,赣州出了一个卢光稠(-)。卢光稠生于虔州虔化县清音里(今宁都县麻田)卢氏望族。其父卢卓曾任虔州刺史。

当时,唐朝的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冲突激烈。年(唐天宝十四年)至年(唐广德元年)的安禄山、史思明之乱,乱了八年。接着是黄巢起义。年(唐中和四年),黄巢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南方农民又纷纷揭竿而起。

黄巢起义失败后第二年,年(唐僖宗光启元年),卢光稠拥兵起义,占据虔州,自任刺史。世称卢王。卢光稠统治了虔州26年,成为赣州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行政长官,是客家的杰出英雄人物。其实,卢光稠并没有当上王,更没有当过皇,只不过是老百姓这么叫,叫“卢王”,叫“王城”(现在赣州城里还保存有一千多年前的皇城砖墙基脚),叫了几百年,也就积非成是,叫出来了。所谓“卢王”的叫法,更多的是反映出卢光稠的土皇帝性质和民意认定。

卢光稠的突出政绩是扩建了赣州城。现在,都说赣州是宋城,此话没错,但是,赣州更是一座唐城。理由有以下八点:

一是把东晋南康郡守高琰建的1平方公里土城扩建到3.2平方公里,成为江南地区规模居上的一座州府城市。现在,这3平方公里就是赣州老城的核心区。后来,到宋代,孔宗瀚把土城改建为砖石城。

卢光稠扩城后的南墙,推进到了今日的南门口一线。后来,红旗大道的规划基于古城墙外,对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的广阔空间,对内有效保护了城市的古老文化。

二是确立了赣州城的轮廓,现在这个轮廓还在。卢光稠在扩城时,请来了风水祖师杨筠松规划布局。杨筠松是唐末躲避战乱而从长安迁居赣州的客家人。他和他的徒弟多为道士,如曾文辿、赖文俊(曾文辿的侄子)、廖瑀、范越风、厉伯绍、刘淼、叶七、邵庭监等。杨筠松抛弃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条,因地制宜,观察来龙去脉,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逐渐形成赣派风水的“形法理论”。

杨筠松根据赣州城二水环流、三面环水、章贡合流的地理环境特点,给赣州城做了“通天龟形”的风水布局。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的结穴处,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

年(元至正二十五年),为加固城防,刘伯温在龟角尾、东、南、西门及建春门各下一根铁柱钉住了赣州龟形。其实也就是拴船用的铁桩。

三是确立了赣州城的中轴线,现在这条中轴线还在。赣州城的阳街,是由州衙通往正南门的城市轴线,宋代的阳街将唐代的阳街向南延伸到了今南门广场。杨筠松将赣州城的东墙扩展到贡江河岸线;为了使城市的轴线不至于过于偏西,西墙也向西推移了一两百米。这样,赣州城虽向东西两侧扩展了,但城市的主轴线还是向南,扩城的主要方向是沿城市轴线向南发展。这就是时至今日,赣州城也一直向南发展的原因。现在的城市规划和一千多年前杨筠松设计的中轴线都在同一条线上。

四,从西津门至镇南门、镇南门至百胜门挖了一条护城河。多米的赣州古城墙就是那时有了城垛、炮楼等军事设施,赣州的五大城门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也是当时卢光稠、杨筠松布局的。

五、建了卢王城。卢王城遗址在今赣州城北,中心位于现郁孤台下,是赣州城区的最高点,是赣州龙脉的结穴处,最早时是卢光稠的住宅,曾是赣州历代官府的衙门。

赣州老城墙

赣州市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有旧城区的这个总体结构。王城是今日赣州市旧城的主体,至今尚存的城东墙、南墙、西墙的一部分墙体及墙基,王城内仍保留射箭坪等重要唐代遗址。

六、把2街扩建为6街,奠定了赣州城的街道格局。现在这6街都在。卢光稠在阳街(今建国路接文清路)、横街(今西津路接章贡路)的基础上,增修了斜街(今阳明路经和平路至南市街)、阴街(今坛前经灶儿巷、生佛坛前接南京路)、剑街(今濂溪路接中山路)、长街(今赣江路接百胜门即东门),形成六街为核心的街道格局。

阳街、横街、阴街、斜街、剑街、长街,对应到现在的街道为:文清路、南京路、章贡路、中山路、阳明路。

七、建了寿量寺和东林寺。年,道诚和尚治好了卢光稠儿子卢元延的病。卢光稠欲重谢,道诚说“得一袈裟地足矣”。卢光稠就用自家东宅花圃建了一座寺庙相赠,名为“卢兴延寿”。寺内还安放了一座6米高的铸铁观音像,后改名“圣寿寺”,-年(宋祥符年间)改名“寿量寺”。元末该寺毁于兵火,-年(明洪武年间)重建。明解缙题写了《寿量寺中兴碑词》和《重建寿量寺记略》。现寿量寺尚存圆通殿、毗卢殿。那尊观音铁佛已被毁。寿量寺是年的省保单位。

东林寺原在赣州东河大桥下,也是杨筠松为护佑卢光稠的天子穴而建。今已不存。

八、建成了“虔州八景”的多景。赣州“八景”十分有名,当然指称多有不定,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建筑兴废不定。而有少景致在唐代就有了。“虔州八景”分别是:

1)、石楼。这个石楼在哪里?有一说就是现在的八景台。后来,苏东坡在《虔州八境图《题诗八首》其一就是咏石楼:“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同治赣州府志》记载:“石楼去府治一里,苏轼诗‘坐看奔湍绕石楼’即此。”《同治府志》的《按语》也说:“奔湍绕三字亦惟兹台足以当之,否则必龟角尾另有石楼也”。这个石楼(八景台)几度兴废,也可能孔宗翰就是在原来的台基上建了八景台。明末清初,杨廷麟在赣州抗清,石楼(八境台)毁于战火。康熙二年、年、年又毁于火,均加以修复。

2)、章贡台。在赣州老城章、贡二江汇流处,所以叫章贡台。由北宋郡守赵抃建。与郁孤台对峙称雄。赵抃有记。

3)、白鹤楼(白鹊楼)。

4)、皂盖楼。

赣州郁孤台

5)、郁孤台。始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位于赣州城墙西南端的田螺岭(又名贺兰山)上。共三层,台高17米,面积平米。年按清代样式复建。为什么叫郁孤台?一是周围林木郁郁葱葱周末是贺兰山孤傲独立。提起郁孤台,人们就会想起辛弃疾(1-)。宋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他一生都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始终在为统一祖国而斗争,可壮志未酬。41岁时,年(淳熙七年),担任过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长期闲居在上饶,最后死在上饶铅山。他一生写下多首《稼轩长短句》,如“何处望神州,满眼春光北固楼”、“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些千古名句寄托的人生理念和执著精神,真挚感人,豪放悲壮。赣州人最熟悉的就是那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中的郁孤台就在赣州,而造口壁在哪儿呢?在吉安万安县的造口镇,也叫皂口镇。那人们要问,辛弃疾的这首词,究竟写在赣州呢,还是写在吉安呢?情况可能是这样: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在赣州登郁孤台,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表达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后来离开赣州顺赣江而下,途经万安,舟泊皂(造)口时,就把这首词书写在造(皂)壁上。可惜年代久远,此石刻已经不见了。

6)、马祖岩。

7)、尘外亭。

8)、峰山:又名崆峒山,为晋崆峒僧阡曾经驻于此而得名,其主峰为大峰山,简名为“峰山”。峰山从南康方向逶迤东来的一溜山峦,到了赣州城的正南面,突然拔地而起,耸起一座海拔米的高山,在赣南仅次于崇义县的齐云山。

现在章贡台、白鹤楼(白鹊楼)、皂盖楼、尘外亭已经消失。

清乾隆年间的“赣州八景”:

1)、三台鼎峙:既郁孤台、八境台、拜将台,一直是赣州城的代表与象征。

2)、二水环流:指章江、贡江二水。

3)、玉岩夜月:指通天岩。孔宗翰点虔州八景时,通天岩并不出名,苏东坡、阳孝本还没有到此,其摩崖石刻也是此后的岁月里陆续刻成的,故宋八景中没有通天岩。

4)、宝盖朝云,即峰山(崆峒山)的主峰,又叫宝盖峰。

5)、储潭晓镜。在赣州人看来,峰山是赣州城的风水山,扼守三江,聚集风水,储潭则是赣州城的风水潭,江水清澈,江面宽阔,如一面镜子,映照八境台。

6)、天竺晴岚。在赣州城米的古城墙的东起点就是以前百胜门的旧址,在此处的城墙上,可以看到隔岸的古天竺寺。

7)、马崖禅影,指赣州城东面的名山马祖岩,传说当年马祖道一驻锡说法。当年马祖在赣州,还在邻县田村的宝华寺呆过。

8)、城堞桥浮:指东河浮桥,以船作桥,始建于-年(宋乾道年间)。

基于上述八点理由,赣州城应该叫做唐城。

3、杨杨筠松在赣州的足迹主要有三:

一是三僚村。兴国梅窖镇三寮村是中国堪舆文化第一村。这个村状如太极图形,两座寺庙、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义,大量宋以来的古墓,是不同时代堪舆作品的汇集。堪舆大师杨筠松携其门徒曾文辿、廖瑀、刘江东、黄妙应等人,选中此地隐居,达20多年,他们授徒传业,开创了中国南方堪舆文化之先河。三僚村的曾、廖两姓村民,自他们的祖上曾文讪、廖瑀师事杨公之术后,家承代代相传不绝,历朝国师辈出,自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朝千多年,约出国师24位,明师72位,其中白衣承昭,由皇帝直接封为钦赐。

二是于都寒信峡,在于都县城东北30公里处,是杨筠松死后的归葬之地,称“杨公坝”。寒信峡成北南走向,东面的庵背山与西边的车头嶂夹峙两边,峭壁悬崖,形成峡谷,梅水泻出其中,“每于岁暮,峡中先寒”,因以为名。寒信峡有“峡溪古八景”:“双峡云过、横江练净、庵山密树、龙坝断烟、过龙摇石、砥水浮洲、车嶂朝岚、石峰晓照”;“龙溪古八景”:“金星护座、玉屏列槛、塔峰擎天、阁阴拔地、二水襟带、四洲迥兰、玉泉古寺、瑶金仙山”。

三是赣县杨仙岭,在赣州城郊沙河镇的西北部,紧邻梅林大桥,以硅酸岩为主要地貌景观,山体高耸,位置独特,南面是赣州龙脉起始处的崆峒山,北面是腰带水环流的赣县县城,西面是三面环水的赣州城区。据说,杨筠松就在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上,观察赣州古城三条龙脉汇合,潜心研修,为赣州的城墙、城门、寺庙、衙署勘测选址。

三、赣州城在宋代有什么变化

变化大啦,进入了辉煌期。

70年之后,到了宋代,~年(宋嘉祐年间),孔子第46代孙孔宗瀚任虔州知府。孔宗瀚对赣州城有三个功绩:

一是把土城改建为砖石城,他以石垒基,冶铁加固东北隅的城角。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功绩,现在全国城市的城墙,多半是明城墙,而赣州城墙是宋城墙,且高大坚固,历经战火和岁月,千年不倒。

二是在章贡两江交汇处的城墙之上筑八境台。孔宗瀚因"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之",建城楼于其上,并绘图请苏东坡题诗,苏东坡在《虔州八境图》八首的引言中记述说:"《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是图也。"苏东坡根据八境图所描绘的楼观台榭题诗八首,从此这座城楼也被称为八境台。登上此台,“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现有的八景台系年复建,台高27.8米,总面积米,三层结构,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观。

赣州八境台

三是和苏轼一起提高了赣州的知名度。孔宗瀚建赣州砖石城墙和八景台后,就调离了。调哪儿?任密州(今山东诸城,亦称胶西)守。他的前任是谁?苏东坡。(宋熙宗七年)五月,苏轼44岁,由杭州通判移知密州。年(熙宗九年)12月以礼部员外郞直史馆移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离开密州,由孔宗翰接任。

孔宗翰离开赣州时,把虔州八景画成八幅画,想挂在八景台上。他到密州接任时,就请苏轼在虔州八境台的八幅图上题诗。苏轼没有到过虔州,却依据这些素材和想象写下《虔州八景》诗8首,很快流传全国,八境台因此闻名天下,还形成“八景文化”。全国许多州、郡、县、市都都有了自己的八景,如“扬州八景”、“长沙八景”等。

南昌城开始也是“豫章八景”,后变“十景”。“豫章十景”水为多。除了2个在西山(西山积翠、洪崖丹井),其他全部在水边:5个在赣江边:铁柱仙踪、南浦飞云、滕阁秋风、章江晓渡、龙沙夕照。3个在东湖边:徐亭烟柳、东湖夜月、苏圃春蔬。

赣州的“八景”、孔宗瀚建的“八景台”、画的“八景画”、苏东坡写的“八景诗”,从此形成的“八景文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八景”在赣州,赣州是中国八景文化的发祥地。

总之,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经西汉、东晋、南朝,在唐代已经基本定型,成为一座大城市,在宋代更是进入辉煌时期。现在,历经千年的岁月,赣州进入新时代,又迈开了新的步伐,展现了新的姿容。厉害了,赣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