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赣州专 [复制链接]

1#
怎样控制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4581452.html

新闻发布会现场(薛声军摄)

9月26日,江西省委宣传部、赣州市联合召开“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赣州专场)。赣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克坚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赣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胡剑飞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薛声军摄)

黎峰: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现在举行系列发布会第二十六场,发布会的主题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十年。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赣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克坚先生,赣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胡剑飞先生,请他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李克坚市长作介绍。

赣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克坚(薛声军摄)

李克坚: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受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同志的委托,我谨代表赣州市委、市政府,向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多年来给予赣州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深情牵挂赣南老区。年6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开启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赣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不断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推向新的高度,特别是年5月20日亲临赣州视察,给予赣南人民巨大鼓舞。40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选派五批次名优秀干部挂职帮扶,为赣州量身订制出台高含金量支持文件个,连续召开七次部际联席会议,帮助解决一大批重大事项,赣州成为“老区中的特区”。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位推动,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和工作推进会,对赣州的支持“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省直各厅局对赣州厚爱三分,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给予全方位倾斜支持。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65位、前进43位。赣州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

十年来,我们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老区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坚持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作为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将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改善民生,长期困扰赣南人民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尽锐出战打赢脱贫攻坚战,.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个贫困村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九年领跑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提前三年实现比0年翻一番。赣南老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正满怀信心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壮大优势产业,自主“造血”功能明显增强。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1+5+N”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千亿产业集群达到4个,营收过百亿元企业从零增至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家增至家,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填补了江西无国家级大院大所和央企总部的空白。赣南脐橙品牌价值稳居水果类区域品牌全国榜首,蔬菜产业成为新的富民产业。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赣州优势特色产业加速壮大,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十年来,我们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赣南老区面貌日新月异。扎实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均翻了一番,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动车、高铁、国际航班先后开通,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车、通动力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赣南广大乡村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

十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振兴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加快先行先试步伐,开展省级以上试点示范余项,有效破除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理念,全面对标大湾区优化营商环境,打响“干就赣好”品牌。深赣对口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赣州国际陆港班列覆盖中亚五国及欧洲20多个国家,吉利科技、格力电器、富士康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落户,赣州正加速成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十年来,我们系统加强生态保护,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持续筑牢。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全部优良,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领先。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完成两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全面完成,水土保持“赣南模式”在全国推广。赣州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获评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十年来,我们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党心民心获得空前凝聚。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努力打造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红土圣地。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创作了《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大力弘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持续掀起“效能革命”“作风革新”,争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赣南人民坚定执着听党话、跟党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焕发新的时代荣光。

回顾十年振兴历程,赣南苏区华丽蝶变,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和殷切关怀,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省直厅局的倾力支持,在于赣南人民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迈入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老区的关怀持续加码,年1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印发实施,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台《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以及省委、省政府对赣州提出的“六个第一等”“六个区”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让赣南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实际行动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厚爱,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黎峰:谢谢李市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人民网记者(薛声军摄)

人民网记者: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赣州曾经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又是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

李克坚:在脱贫攻坚之初,赣州有11个贫困县、个贫困村、.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殷殷嘱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出台帮扶政策,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建设农村保障房1.74万套,易地扶贫搬迁7.37万人,帮助贫困群众安居乐业;率先建立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90%的适度水平,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返贫;贫困学生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处,农村贫困人口都喝上了安全水。

二是实施产业就业扶贫促增收。我们坚持“造血”与“输血”并重,创新推广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覆盖带动90%以上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赣南脐橙入选全国三大产业扶贫典范之一,建成规模蔬菜基地34.5万亩、其中有九成是扶贫基地。建设扶贫车间个,开发农村保洁、农家书屋等公益性岗位5.3万个,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后劲。抓好群众亟需的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在全省率先实现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通水泥路,全市脱贫村实现4G网络和宽带网络全覆盖,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55%,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服务更加便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积极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创新推行“防贫保”政策,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我们统筹推进“五大振兴”,特别是立足“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赣南新妇女运动”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着力建强乡村人才队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由村庄整治向功能品质提升迈进,奋力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薛声军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请问赣州在推动工业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赣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胡剑飞(薛声军摄)

胡剑飞:这十年,赣州围绕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目标,坚持“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发展路径,举全市之力推动工业倍增升级,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已成为主要产业集群。十年来,赣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6%,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32.2%,装备制造业占比达30.06%。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

一是抓链条建设强集群。我们坚持“1+5+N”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不动摇,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年,全市主导产业实现营收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营收比重超80%,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4个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全省首家央企总部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南康家具”品牌价值居全国家具行业第一,实现“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显示模组、印制线路板产能分别占全国的5%和9%。赣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制造基地,形成了“于都女装、宁都童装、石城鞋服、兴国牛仔、瑞金织造”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抓企业培育强主体。出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系列政策文件,落实产业链链长会和政企圆桌会制度,设立规模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引导资金和规模超亿元的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培育了全球第一大稀土磁材工厂——金力永磁、全球技术领先的三元软包动力锂电池企业孚能科技等龙头企业。聚焦招大引强,成功招引到世界强格力电器、吉利科技和富士康集团,以及上市公司美克美家等战略性、补链型企业入驻。十年间,赣州百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已达5家,境内外上市企业从3家增长到18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1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十年来,赣州规上工业企业由1年的家增加到年的家,净增家,总数和净增数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抓平台提升强支撑。大力实施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工业企业创新赋能行动。十年来,累计建成标准厂房超万平米,面积全省第一。园区首位产业集聚度从1年的10%提高至年的59%,赣州经开区工业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达亿元。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创新平台落户赣州,获批建设稀土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家。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倍增升级行动,壮大“1+5+N”产业集群,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工业强市。

中新社记者(薛声军摄)

中新社记者:赣州是江西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对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高度重视,7年专门出台支持政策。请问赣州在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方面成效如何?

胡剑飞:赣州是江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赋予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着力做大规模、做强功能、做优品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夯实基础设施支撑。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动车、高铁先后开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占全省四分之一,黄金机场升格为国际空港,瑞金机场明年通航,赣州将进入“双机场”时代,正在加速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能源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瑞金电厂、信丰电厂一期建成投运,实现千伏电网输入“双环网、双通道”、千伏变电站县县全覆盖的历史性突破,即将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应急水源或双水源,赣粤运河启动研究论证工作,赣州港五云三级通航货运码头加快建设,千吨级船舶将直抵赣州。

二是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奋力昂起中心城区龙头,南康、赣县撤市(县)设区,中心城区由“小马拉大车”扩展为“五区一体化”。我们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促互补,建成6条50.3公里高架快速路,实现从中心城区20分钟可抵达“三站一场”和高速出入口。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近万,面积和人口均比1年翻了一番。

三是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重点打造教育、科研创新、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养老“六大区域中心”,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中国稀土集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落户赣州,获批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安远三百山景区获批5A级旅游景区,特别是医院、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今后不仅老区人民在自己的家门口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还将辐射周边近万人口。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向国家区域中心城市、Ⅰ型大城市迈进。

江西日报记者(薛声军摄)

江西日报记者:省委、省政府着力将赣州打造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请问赣州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胡剑飞: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说,赣州是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我们围绕革命老区与大湾区合作样板区、内陆与大湾区双向开放先行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型创新区和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的“三区一园”定位,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推动重点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大湾区产业分工协作,大力推动“粤企入赣”,吸引格力电器、佳纳能源、富士康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进驻。围绕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成全省唯一的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认定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5家,占全省的近七成。在广州、深圳等大湾区主要城市常态化开展旅游推介,实施“引客入赣”工程,引进华强方特等一批知名湾区旅游企业投资赣州。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赣深高铁建成通车,赣州至深圳由原来的7小时压缩至2小时左右,赣州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信丰脐橙、寻乌蜜橘等农特产品“上午还在赣州农户的果园,中午就到了大湾区市民餐桌”。赣州黄金机场与广州、珠海等大湾区城市航班直飞,大广扩容、寻龙、信雄高速公路年底建成通车,即将形成5条入粤快速大通道,往返大湾区愈加便捷。

三是推动合作平台共建。我们与深圳共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赣州国际陆港与深圳盐田港开通运营“赣深组合港”,稳定运行至大湾区铁海联运“三同”班列突破2列,真正实现了同港、同价、同等效率。赣深城际高速货运班列“融湾号”开通,全程运行平均时间将由原来的12小时压缩至6小时。

四是推动营商环境接轨。坚持“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理念,实施对标大湾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努力提供与大湾区“无差别”的办事体验,部分事项办理已经达到大湾区水平,如企业开办最快半天、“零成本”。与广州、深圳等6个大湾区城市实现9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项深圳市政务服务事项在赣州可24小时自助办。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赣州与深圳开展对口合作,赣州“融湾”再获“国家动力”支持。我们将以深赣对口合作为契机,推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湾”合作,努力实现苏区融湾区、老区焕新颜。

江西卫视记者(薛声军摄)

江西卫视记者: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放管服”改革,赣州市也提出了打响“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请问赣州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胡剑飞:“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我们刀刃向内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提升,打响“干就赣好”品牌。

一是行政审批提速提效。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域试点,组建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率先全省实现全市“一枚印章管审批”。去年12月,对标大湾区做法,加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探索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大数据管理职能融合发展的改革路子。按照“园区点单、部门赋权”模式,将余项审批权限赋予开发区;推出“市县同权”改革,将市级项审批事项下沉至县级办理,让企业、让群众办事“不出县”、“不出园”。

二是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打通惠企政策兑现“最后一百米”,率先全省推出惠企政策“线上一网、线下一窗”兑现改革,建成“亲清赣商”掌上兑现平台,在各级政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兑现专区”,将分散于各部门的惠企政策集中兑现管理。今年以来,“亲清赣商”平台共上线惠企政策4项,86亿元惠企资金“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达企业。创新实施“全产业一链办”改革,将产业链上企业在注册开办、工程报建、生产经营、注销等“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全口径优化梳理,为多家企业提供了“五星级定制式”政务服务。市县同步推出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精简审批流程,实现工厂化“流水线”快速审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最短压缩至18个工作日。实行“豁免审批”和施工图免审查改革,上线“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系统,今年以来为企业减负1.6亿元,减少跑动20余万次。

三是数字服务暖心便捷。率先全省推出“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启动“数治赣州”城市大脑建设,建设全省首个“数字政务指挥舱”、“数字政务云服务大厅”,80%以上事项实现“掌上办”,个事项“一网通办”,出生一件事、开办药店一件事等个高频事项实现“一事通办”。我们还设立“政务小哥帮办中心”和政务服务“兜底办”制度,企业和群众改革获得感大大提升。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攻坚破难,全面打造新时代“第一等”的营商环境。

香港大公报记者(薛声军摄)

香港大公报记者: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被誉为“红色故都”,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请问,赣州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李克坚: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人民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阵地,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时叮嘱“四个不要忘了”,要求我们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把赣州打造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红土圣地。主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保护利用”文章。全面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成立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出台全省首个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编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目前列入保护名录的革命旧居旧址处,建成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等“红色地标”余处,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成为全国样板,红色基因传承的载体更加巩固完善。

二是做好“融合发展”文章。坚持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旅游等各领域,创造了一批高质量的“党建+”特色品牌。比如“党建+红色旅游”方面,我们成功创建国家5A级的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打造了全国首个高科技红色文化主题园——方特东方欲晓乐园,推出了“红色摇篮革命赣南”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高标准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建设,与遵义、延安、桂林联合举办“红军长征论坛”,赣州红色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是做好“铸魂育人”文章。把传承红色基因与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红色研学培训,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作推出《八子参军》《一个人的长征》等一批优秀文艺精品,广泛开展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影视、观红色展馆等“五红”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心向往和行动自觉。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要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进一步把红色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把革命传统传承好、发扬好,积极创建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代代相传。

黎峰: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