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城龟城忠诚府拿什么来称呼你,我的赣州 [复制链接]

1#

#赣州古城,位于赣江源头章、贡二水之间。始建于东晋永和五年(公元年),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

章江、贡水在这汇合成赣江涛涛北去。

赣州古城墙是中国唯一一座原址原砖保存至今的北宋城墙。

我们平时在谈论这座古城时,经常会听到不同的称呼。如“江南宋城——赣州”;如讲赣州古城是一座“龟城”;又如宣称赣州又名“忠诚府”。它们是怎么由来的呢?又有着什么样的典故呢?今天,我们就解说解说。

宋城——指的是赣州古城的历史及文化特征;龟城——指的是赣州古城的风水地理;忠诚府——则指生活在这赣州古城的人们的性格秉赋。

一江南宋城

唐末五代时期卢光稠起兵割据赣州,将赣州古城面积由1平方公里从北向南扩展到3平方公里,在卢光稠扩城的基础上,宋代完成了古城六街的肌理分布,而后历经千年,街巷主格局基本不变。

在宋代,赣州城迎来了文化和经济的繁荣,成为当时36大名城之一。至今还留存有宋城墙、福寿沟、古浮桥、慈云塔、通天岩、七里窑等众多宋代遗迹。

在宋代,一批批文人墨客在此流连,众多的名诗雅词在古城传颂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否,宋代周敦颐曾在此创作《爱莲说》?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共房头癡癡,更深兄弟思。实中有么荷,拳如小儿手,令我忆众雏,迎门索黎枣。莲心政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食恐腊毒,素食则怀惭。莲生泥淤中,不与泥同调。食莲谁不甘,知味莲独少。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每得同裘子,归制芙蓉裳”。一代文学大家黄庭坚在造访周敦颐“爱莲池”后亢然手书《赣上食莲有感》。

很多人知道赣州,是因为辛弃疾那首“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们再来重温下这首千古绝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予),山深闻鹧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此豪迈的苏东坡也有失意之时,但恰是在他失意之时,赣州给了他温馨与荣耀。苏东坡寓赣仅40来天,但却留下了唱和的千古雅事。

《过虔州登郁孤台》——苏轼:“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记得我小时候写作文总爱用“小荷オ露尖尖角”,但没想到这位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就曾在赣州为官,并留下了绝美诗篇——杨万里《题赣州重建思贤阁》:“赵公遗爱虎头城,直到张公续此声。前赵后张俱可阁,赣民不用羨西京”。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歌》的作者文天祥正是在赣州召唤了数万客家男儿以浩然正气去迎击强大的元军。赣州!是他精神所归之处。他在咏赣州《合江楼》里深情道:“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岫,秋水两三洲。客晚惊黄叶,官闲笑白鸥。双江日东下,我欲赋归舟”。

小时候,不爱读书时,记得老师总爱拿出“程门立雪”的典故教育我,但曾几何时想到这位典范——杨时,就曾在赣州为官任职。

早些年,那是大家还会看书,还有文学青年的年代,经常在地摊上见到一本书,广告打的好,毛主席爱看的《容斋随笔》。那作者——洪迈也曾在赣州为官,并建造了沿用近八百年的赣州建春门浮桥。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众多的文化瑰宝,赣州在年1月4日被评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于同年举办了盛大的“94赣州宋城文化节”。“宋城”正式成为赣州古城的美称。

在今天的赣州古城,人们依旧传习着宋人的文化、生活方式。

一代丰碑如林,号称“宋人四绝”的《郁孤台法帖》依旧在郁孤台下的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展厅吸引着四面八方游客的目光。

北宋慈云寺塔文物表现的宋人生活方式依旧在古城的街巷传习。

二龟城

相传卢光稠新扩城时,由堪舆大师杨筠松筹划这个城池的建设。他将东西城墙推至章、贡二江边岸,南城墙大幅度外扩,使新城北尾南首,特具龟形。城内皇城座北面南,南朱雀、北玄武。从而营造出通天龟形风水。阳街(今文清路、建国路)南北贯通,更接近于虔州城的东西中轴位置,皇城居中的格局,暗藏卢光稠称王的玄机。

我们如今翻开赣州古城地图,那“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还依稀可见。根据赣州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以北门、古城墙、郁孤台、田螺岭等那一带为至高点,被称为“龙脉”,而城中的大街小巷,九曲回肠,像龟壳般向东北倾斜。而福寿沟则为这通天神龟的经脉血路。

我们如今常讲到赣州是“一座不涝的城市”。其实,赣州古城能建立合理的排洪防涝水系,首先跟其“龟背”地形有关。城内地势大体为三级台地,城西北田螺岭、百家岭部分最高,为第一级;其下至城中部为第二级;城东部、南部地势低平,为第三级。

在赣城中部偏东有一条地势脊线,以此分野,东西两侧地势走低,呈中部隆起的“龟背”状。“龟背”地形无疑有利于赣城的分区排水,城中雨水由中部向两边汇集,随形就势向四周排出,汇入章、贡二江。古人对“龟背”地形的优点是有清晰认知的,并把赣州古城定义为吉祥的“上水龟形”——龟头逆水朝南,在南城门;古城中北部,地势脊线的一处高地(景凤山)被称为“龟冈”;北部章贡二江合流处至今仍名为“龟尾角”。而赣州城则为一通天神龟。

打开福寿沟古地图,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在龟型的赣州古城图上,南北向一个清晰可见的古篆体“寿”字型结构下水道平布在其上,东西向也是一个古篆体“福”字型结构下水道平布在其上。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受古代城市风水学文化的影响,因主要线路走向形似古篆体“福寿”二字,故沟因形而命名。它就是这通天神龟的经脉血路。

刘彝受命到赣州上任后,科学地提出了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西北部以寿沟,东南部以福沟命名。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成集城市污水、雨水排放、城市诸多池塘蓄水调节雨水流量、调节城市环境空气湿度、池塘停积淤泥、减少排水沟的淤积、池塘养鱼、淤泥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系统;又从城市风水学的角度,把福寿二沟线路走向设计成古篆体之形,“纵横纡析,或伏或见”,作为赣州龟形城的经脉血路而使这通天神龟活起来。

民间传说刘伯温巧计下赣州

传说元朝末年,陈友谅部将熊天瑞据赣州。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常遇春攻赣州。但赣州三面环水,固若金汤,围攻数月、无法攻克。

常遇春只得上书请求军师刘伯温亲临定策。刘伯温到了赣州,围城察看地形后,对常遇春说:“赣州三面环水,如用水攻,则不攻自破。”遂命军士在双江汇合处下游的储潭筑坝堵水,并对常说:“堤坝筑成,赣州指日可下也。”说完便走了。光阴荏苒、两个多月过去了,堤坝终于筑成。上游沿江两岸许多村庄都成了一片泽国。奇怪的是赣州城却安然无恙,水漫多高,城亦浮多高。这可急坏了常遇春,于是又把刘伯温请来。刘到赣州储潭往上一看,在烟波浩渺中,一座孤城巍然耸立。不禁喟然叹道:“昔日只闻其名而不知其究竟,今日可谓真识浮州也。”

于是登上赣州城南面的最高峰崆峒山一望,只见赣州城乃一通天巨龟,头朝南尾向北,建春门、东门、西门、南门四个码头正是巨龟伸向章、贡江水中的四只脚,隐约可见在水中划动。

刘伯温下山,令常遇春派人一面据坝放水,一面赶铸五根巨型铁柱备用。不几日,铁柱铸成。刘亲自指点将铁柱钉于四座码头和龟角尾处。相传,铁柱钉下后,巨龟血流三日,染红了章、贡、赣三江之水。半月后,刘伯温复令堵水。果然浮州不再浮了,汹涌的江水涌进城内,满城百姓一片惊嚎。守城将领熊天瑞无法,念及全城百姓,只得投降了。

三南明皇帝褒奖忠诚府

清顺治二年()五月,明降将金声桓率军进攻江西。六月十九日,占南昌九江等地,不久,攻下吉安,兵逼赣州。是时,明进士杨廷麟来到赣州,催促南赣巡抚李永茂起兵,竖旗“勤王”。适原福建按察司知事刘同升携家去福建,行至于都,唐王手书为加祭酒,乃入赣州与杨、李协谋大举,共同抗清。六月,明唐王朱韦键在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降旨加李永茂为兵部右侍郎,杨廷麟为吏部右侍郎(后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同升为詹事兼兵部左侍郎。李永茂在赣州外围的皂口、白杨、黄土诸隘置堡设兵严加防守,并征调湖南曹志连部、广东童以振、陈课部,云南、贵州赵印选部、福建周之藩、郑彩部共同守南赣。赣州金世任、徐必吴玉简等部加紧备战。

八月,李永茂、杨廷麟在赣州明伦堂召集绅士动员捐款。同时,命徐必达、童以振陈课及吴玉简等率兵人奔袭清军。在遂川与清军血战,大败清军。李永茂令徐必达扼守泰和,不久败回。杨廷麟上书朱韦键为诸将请功,皆得升赏,杨廷麟得赐尚方剑。十二月,以刘同升代南赣巡抚,后在赣州病死。

顺治三年()正月,朱韦键升万元吉为兵部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督江西、湖广军事。是时,清军王得仁占抚州。峒军张安等部退到赣南,杨廷麟招抚其4营兵勇约余人号龙武新军。御史陈荩督滇兵余人路过吉安,杨廷麟与陈荩结好,留滇兵同守吉安。

三月二十四日,清军攻破吉安,万元吉退守万安皂口,陈荩部滇兵退驻南安。四月初,清军进逼皂口,万元吉退守赣州。十七日,清军兵临赣州城下,杨廷麟令万元吉之弟万六吉调广西狼兵来援,并亲赴于都督催张安部速往赣州。江西巡抚刘远生出城召张琮部从于都回师赣州。在渡河抵赣县梅林时,中清军埋伏,士兵争船,多死于水,刘远生甚愤。五月初,刘远生亲督明军再战,被清军俘获。五月中旬,杨廷麟率龙武新军赶至梅林,与清军大战,亦被打败,退保于都。六月,杨廷麟率部入赣州城。中旬,副将吴之蕃领广东兵人援赣州,在李家山与清军大战,始缓解赣州城围。

朱韦键闻赣州城久困未破,降旨赐赣州府为“忠诚府”,加万元吉为兵部尚书,并派尚书郭维经援赣州。此后,郭维经与御史姚奇允沿途募兵人,万元吉部将汪起龙率师数千人,云南援将赵印选、胡一青率滇兵人,大学士苏观生遣兵人,两广总督丁魁楚兵人,先后到达赣州,营于城外。杨廷膦也在城内编练民兵,又收集游兵散勇数千。诸将请战,万元吉欲等水师到赣州合力并击。

其时,罗明率率水师屯于南安。八月,清军闻水师近,首先堵江火烧水师,焚船80余艘,水师受重创。清军继而向赣州城发起攻。两广、云南军不战自溃。参将谢志良拥兵万余人在于都而不进,杨廷麟调广西狼兵余人也不来援。赣州城内剩汪起龙郭维经部余人,城外仅有水师后营余人。九月二十八日,朱韦键被追杀于汀州,南明隆武朝灭亡,消息传到赣州,守城士气大丧。十月初四日凌晨,清兵登城,赣州城破,南明军、城内百姓与清军巷战。万元吉投贡江死,杨廷麟投城西清水塘亡,郭维经在嵯峨寺自焚,姚奇允、彭期生冠带自缢,清军屠赣州城。

附:《赣州失事记》——清黄宗羲

赣州失事纪(行朝录之二)

隆武二年丙戌三月二十四日,江西吉安失守。督师万元吉、都宪陈赓、兵曹王其宖议列栅守张家渡,而溃兵势不可止。陈赓收散亡入赣,万元吉退守皂口,惟安远营汪起龙兵三百人。苏观生以阁部督师于赣,冏卿李陈玉、杨仁愿、兵桓杨文荐、兵曹范六吉、周远、待诏刘季矿,皆请发师援皂口。观生止发新威营二百人,元吉以监纪程亮督之,下守绵津滩。楚帅曹志建以二千人至,一夕即噪而去。

四月六日,北师至,新威营先溃,汪兵继之。元吉守未数日,竟奔回赣。赣城仓皇争窜,元吉杀其妾之出署者,人心乃定。

十一日,杨文荐自任城守。命中书范康生乞师于南雄,旧赣督李永茂遣副将吴之蕃、游击张国祚率粤兵五千人至。

十七日,北师至赣,苏观生率所部退守南康。北势方张,滇、粤诸军,先后至南康者以数万计,皆惴恐莫敢即下。

二十九日,阁部杨廷麟,自雩都力促新抚阎总及张安各营兵四万余至赣。江抚刘广胤自宁都召募二千人亦至。未经一战,俱以五月一日,先后溃散。刘广胤被执,所失士马器械无算。此后援兵益不敢前。

苏观生、陈赓多方鼓舞,六月十五日,吴之蕃、张国祚两营奋勇出战,与北师相遇于李家山、九牛之间,数战皆捷。北师疑援兵大至,遂撤城下之围,退屯水西;之蕃、国祚亦退守南康。时赣城守已两阅月;奉诏劳苦,改名忠诚府,加杨文荐右都御史。

二十四日,汪起龙率师数千,滇帅赵印选、胡一清率师三千,南安同知刘清名引兵三百,苏观生部下遗师三千,粤帅余卒三千,杨廷麟收散亡数千,大司马郭维经、侍御姚奇胤召募滇、闽兵八千,阁部丁魁楚部下遣师四千,先后至,营于城外,不下四万余人,皆欲一当敌。先是,中书袁从谔出募沙兵三千人,铨曹龚棻、兵曹黎遂球出募水师四千人,留滞南安。万元吉以为必待水师之至,并力一战,安危在此一举。王其宖曰:今水涸不能泛巨舟,且其帅罗明受,故海盗也,桀鷔不驯。龚、黎二公如慈母之奉骄子,岂能如约?

八月二十三日,将至,北师以是夜截之于江上,焚巨舟八十余,兵士被杀者数百。罗明受遁,舟中火器皆为北人所获。列营无不丧气。

二十八日,北师破广营。

二十九日,破滇营。自是东南城外,遂无一卒。

九月三日,攻西门。北人将登,元吉、文荐缒死士格堕之。

九日,北人据南康。滇、广诸营既溃,人无固志,皆稍稍引去。城中所留者,汪起龙罢卒三百人,汪国泰、金昌振四百人,徐日彩招虔人二百余,郭维经部下三千余;城外,惟水师后营黄志忠二千余而已。内外既单弱,给事中万发祥及王其宖招集乡勇,为不得已之计。而参将赵之良拥众万余于雩都,粤西狼兵八千人踰岭亦不即至。赣人登陴日久,勉强支吾旦夕。

十月三日,城内有缒城出者。北人获之以为乡导,夜由小南门而上,乡勇犹巷战久之。

四日黎明,北兵大至。城上发炮皆裂,遂陷。杨廷麟投水死。万元吉出城登舟,已而叹曰:一城人,吾杀之也。巾帻赴水死。郭维经入嵯峨寺,焚死。此外,翰林院兼兵科给事中万发祥、太常寺卿兼守道彭斯生、吏部主事龚棻、御史姚奇胤、兵部主事于斯昌、周瑚、王其宖、黎遂球、柳昂霄、鲁嗣宗、钱谦享、户部主事林珽、中书舍人袁从谔、刘孟鍧、刘应泗、赣州推官署府事吴国球、同知王明汲、临江府推官胡缜、知县林逢春、监纪通判郭宁登、乡官卢观象、举人刘日佺、万兴明、马芝、贡生杨廷鸿、黄尚实、胡国伟、王明、管声元、戴绂、诸生段之辉、朱长应、刘斯镐、赖尚佑等数十人,不死于兵火,则自罄投水耳(此篇全用范康生所记)。

史臣曰:赣之守与死者,皆三百年以来国家之元气也。万元吉清苦绝伦,而自用颇专;杨廷麟志节之士,而见事迟、听事不广;郭维经称下士,而遴才太滥。赣事三人为政,然皆承平贤者;扶危定倾,非其所长也。

今日的古城人依旧生活、传说着古城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故事。

注:黄宗羲,字太冲,学者称其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黄竹浦人,明万历三十八年()生,清康熙三十四年()卒,终年八十有五。

黄宗羲倾力于南明史料的收集、辨别、整理和保存,并写下了《行朝录》、《弘光纪年》等历史著作。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弘光实钞》、《行朝录》、《海外恸哭记》、《西台恸哭记注》、《历代甲子考》、《匡庐游录》、《今水经》等。

虔城文史阁: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长期收集、开发赣南清末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间史料。

码字不易,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