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赣州文清路一街三京官两府文武全 [复制链接]

1#

赣州自东晋到唐代,主要街道为东西走向的横街和南北走向的阳街。五代扩城以后,街道由唐代的横街和阳街变化为六街,这六街共同构成了赣州的整个城市框架,这六街分别是:

(1)阳街。五代的阳街由州衙将唐代的阳街向南延伸到了今天的南门广场的位置。

(2)横街。五代的横街和唐代的走向基本重合,横街的西端是濒临章江的西津门,横街的东段是向东延伸后濒临贡江的涌金门。

(3)阴街。这是赣州城内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其西端始于今南京路。

(4)斜街。斜街呈现出由西北到东南的走向,起点是今天的建国路与阳明路的路口,然后由阳明路一和平路一南市路一五道庙,抵达东门和小南门剑街和长街。

(5)剑街和长街是一条街的南北两段,这是一条和东段城墙平行的城市主干道。东段城的外面是贡江码头,城墙内侧则形成了与城墙平行的商业街。涌金门到建春门是剑街,建春门到东门(今天的东河大桥)为长街。

从城市的肌理可看到,文清路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赣州的主大街。所以到上世纪初,在文清路上犹然保留了三个京官的称呼,即“太史第”、“尚书坊”、“宫保府”。

“尚书街”、“宫保府”,今日地名犹存,“太史第”则已渺无踪迹,只有凭虔城文史阁戏说一通,如有失误之处,请修改,包涵。

“太史第”位于赣州文清路启德家电位置。在民国时期为“文清路号”门牌。这户人家在民国时期称“白衣庵陈家”,在民国早期有兄弟几人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革命。

“尚书街”也位于位于文清路一侧,东端折北至南京路南侧,中与龙湖井巷相连,略成“十”字形。因街区曾在明代建有宁都人“工部尚书董越”所立牌坊,街以坊得名。

这两处均较好求证,但“宫保府”的来历则寻求起来使人费劲而不得解。只有先将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方正。关于宫保府记载极其有限,且大致相同。

因宫保府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提升,在文清路方向尚无明显标示物,故以对面邮政办公区为标示。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老师应邀对街巷文化进行参谋。

“宫保府巷:位于赣州城区中南部,西接文清路南段东侧,东接钓鱼台巷南段西侧。长米,宽2.5米。属居民区。据清同治《赣县志》所记,巷内原有明代谢升所立宫保尚书,道光十三年(),知府汪云任购五氏屋建府义仓在宫坊,巷以此而名。—(赣州城厢古街道)”。

“宮保府:位于市区中部,赣江街道办事处境内。西接文清路,东接钓鱼台。长米,(同治赣县志)载有宫保府巷名。巷内原有宫保尚书坊(为明末谢升立),巷以此得名。年8月29日改名东方红大路南四巷,又名工保府。年10月1日恢复宫保府名。—(赣州市地名志)”

查:“宫保”是明、清各级官员的虚衔,缘大臣加衔或死后赠官,通称“宫”衔;最高级荣誉官衔为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

在明代习惯上尊称太子太保为宫保,清代则用以称太子少保。[1]出处《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东西临街二石坊(袁可立坊),左曰‘三世司马’,右曰‘宫保尚书’。”如丁宫保(丁宝桢),袁宫保(袁世凯)

而谢升此人则难寻,翻阅明史,其中尚书仅一人名“谢升”,且加封“太子太保”,但并无在赣州之经历。

谢升字伊晋,山东德州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万历三十五年(年)中进士,历任北直隶三河县、遵化县、雄县、河南滑县知县,升礼部主事。曾为太子讲书,历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官至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崇祯十五年()因泄露议和之事,罢官归乡。后在香河知县师敔城与李自成部队对抗,向清兵投降,封官复原职。顺治二年(年)卒。

所以宫保府之由来暂时还是个谜团,宫保府在民国时期有萧家一干男女创办学校,从事教育。

虔城文史阁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长期收集开发赣南清末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赣南民间史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